「想知道他痛不痛……」 部分植物人有意識 腦部造影讓對話成真

[2019-08-22]

面對成為植物人的親友,最盼望能瞭解他們的感受,而在現今科技的發展下,和植物人溝通並非遙不可及。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長藍亭表示,透過腦部造影技術,有機會讓患者用腦中訊號變化向外界傳達想法,這不但有助於提升照護品質,未來也可能詢問攸關生死的關鍵問題,把「病人自主權」還給患者。

30多歲的高先生,父親在兩年前因為車禍成為植物人,談到臥躺在床上的父親,他哽咽說「如果可以,真的很想再一次對話,了解他痛不痛?我們這樣做好不好……」

很多人以為植物人沒有意識。藍亭表示,過去臨床診斷是否為植物人狀態主要依據簡易的量表,但是現在已經有研究顯示,植物人誤診率高達40%,且國內外經驗也指出,有2 成以上患者的意識程度與常人差異不大,可以清楚聽到及看到周遭的一切,對自己的身體也有感知,卻因為誤診,被當成沒有知覺的患者對待。

藍亭指出,國外過去研究訓練患者想像特定情境表達喜歡與不喜歡,再透過腦部造影技術PET 與fMRI,觀察影像中患者的大腦皮質變化,並進一步判別患者想表達的感受。

他進一步解釋,腦部中運動輔助區及旁海馬回分別與運動及空間記憶相關,該研究團隊先請患者想像特定情境,都持續30 秒,例如想像「打網球」使腦部有關運動輔助區有活化反應,相對應就是「Yes、喜歡」的反應;想像「在家中來回走動」,讓腦中旁海馬回出現活化反應,也代表患者「不喜歡」,也就是「NO」的情緒,外界就能透過這些變化了解病患的需求、對照顧舒適度的反應。

台北醫學大學大腦與意識研究中心近三年評估了台灣近150 名植物人患者,其中約有60 人接受北醫大團隊檢查,作為臨床試驗的一部分。藍亭表示,目前發現有11名被診斷為植物人的患者很可能都有意識,可以清醒感知周遭事物變化,包括透過眨眼等反應來回應問話,而這些患者都有很大的機會能透過腦部檢測與家屬溝通,並進而表達自己的想法。

然而需要進一步研究,腦部造影相關檢查所需費用卻相當可觀,非大部分家庭能夠負擔,也使研究面臨困境,藍亭呼籲社會提供捐助,讓相關計畫可以順利進行。他也提到,這樣的技術不僅可以應用在植物人,包含思覺失調、失智症等等同屬意識水平減少症狀,也可望透過類似方式來理解患者想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