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致膝關節退化 健康食品可治標 手術可治本

[2012-11-21]

今時今日,醫療科技把人的壽命一再延長。頑疾不一定奪命, 但踏入老年後,你的忠實「老伴」,很大機會是一雙退化的膝蓋。

下肢有兩大重要關節,研究指,白人的髖關節退化比率較高,而華人則較多膝關節退化。要保護膝蓋,年輕時已開始需要下功夫。

撰文:謝慧心
攝影:梁俊棋、林亦非
部分圖片: Getty images、明報資料室

大概人們都怕老的原因,是擔心身體不復年輕時的靈活敏捷,「鐵甲人」般的軀殼,成為人生最大的囚牢。人體三百多個大小關節,賦予我們隨意活動的自由,而當中最大的是膝關節,它由股骨(大腿骨)、脛骨(小腿骨)及臏骨(俗稱菠蘿蓋)三部分組成,除了大、小腿的連接部分,還包括與菠蘿蓋連接的「臏股關節」。解剖學上,膝關節屬於雙髁狀關節(Articulatio bicondylaris), 結構較為複雜,出現退化的機會也較大。

完美的下肢

香港大學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助理教授忻振凱指,按醫書的定義,人體的「完美下肢」是下肢列線(alignment)呈筆直,即由髖關節中心點到膝關節中心點,再到踝關節(knee)中心點,三個關節可連成一線,接近零度。但事實是人人都有出入,若膝關節外傾,俗稱X形腳,即膝外翻;若膝關節內傾,則是O形腳,即膝內翻。

他表示,在該學系過往一項小型研究中,發現中國人的膝內翻的度數,平均較白人多一度。「我們的研究大約有五十名香港人,因數量不多,難以評估概率有多少。但國際文獻均指出,若有先天性的膝內翻,膝蓋提早退化的比率會較高。至於提早多久,則要視乎其他生活因素的誘因,如肥胖、運動創傷等,可能由數年到十年不等。」

新概念: 肥胖內分泌或致退化

受生活因素影響,皆因膝關節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係密切─膝關節是我們雙足走路承受體重的「緩衝區」,走平面路時,膝蓋會承受人體的三倍體重、上下樓梯時更達四倍體重。留意膝關節還有「菠蘿蓋」部分─臏股關節,它在下樓梯時也要承受人體的四倍體重,而許多早期膝關節退化都始於這部分,即上落樓梯時發現膝蓋前方隱隱作痛。
許多人都理解這類膝關節退化,是受日常活動產生的機械性壓力影響,所以肥胖實屬高危,體重愈高、膝關節壓力愈大。但忻振凱指,近年醫學界還提出一個新概念,解釋肥胖與膝關節退化的關係,與新陳代謝有關。「肥胖人士較多時有其他代謝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膽固醇等等。有研究顯示,這類患者體內含有脂肪因子adipokines較多,此物質一方面令人肥胖,同時令關節軟組織較易受損。」

他補充,此種分泌多寡可能與基因有關,尚待更多研究分析。但正因膝關節退化是受多重因素影響,故此沒有單一方法可以預防退化。

「止痛」的藝術 

話說回來,膝關節退化不會致命,最惱人的其實是出現退化性膝關節炎,它會引致痛楚,而痛感可嚴重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忻振凱解釋,退化性膝關節炎常見徵狀包括滑膜液流失、骨贅(俗稱骨刺)、下軟骨受損及滑膜炎等。「中國人對於『發炎』這觀念時有混淆,發炎inflammation並無細菌,只有感染infection才有細菌。有些病人當(用作殺菌的)抗生素是『消炎藥』,其實膝關節退化的發炎,是指發炎分子刺激關節神經末梢引致痛感,只要消炎便可減痛。所以此類患者所使用的止痛藥,大都以消炎為主。」

膝關節退化是不能逆轉的。對於早期至中期的膝關節退化,基本上治療的目的是紓緩症狀,尤其是減痛,以盡量保持病人的活動能力。醫生的處方通常會先由普通止痛藥開始,若效果不理想才慢慢使用強力消炎止痛藥,但副作用較大,除了一般的胃部不適外,還有影響腎臟或心臟功能的嚴重副作用。

在強勁的宣傳攻勢之下,許多病人都選擇服用健康食品,例如葡萄糖胺。忻振凱指出,醫學文獻認為葡萄糖胺的作用只是止痛,強調「沒有醫學證據指它可以修補軟骨、減慢甚至逆轉退化」。至於其止痛程度是多是少,他會用「見人見智」四字來形容。「相對止痛藥,其副作用較少,不會影響腎功能,只偶然會令腸胃產生氣體,即容易放屁,病人的接受程度會較高。」他指出,假若從沒使用葡萄糖胺,有時也一試無妨,「若試過兩三個療程後沒有太大改善,我的建議是可以不用。」

注射透明質酸 止痛因人而異

要幫助病人止痛,的確是一門藝術。葡萄糖胺對部分關節退化病人產生的「止痛」作用,許多醫生都會用「安慰劑效應」來理解,也就是心理作用的意思。

除此以外,近年醫學界也開始使用注射關節液的治療,其中包括類固醇(但副作用較大,兩至三針後不能再用),至於在關節內注射透明質酸以作「潤滑關節」,雖然注射一針需近三千元,但因藥效聲稱可維持一年,坊間亦有病人對此療法趨之若鶩。

忻振凱指,現時許多醫學文獻對注射透明質酸入關節的止痛效果,普遍認為與消炎藥相若,視乎個人反應。「注射前,醫生亦難以判斷哪些病人反應會較好,若經濟上許可,可當是買個機會,但若期望好高,我怕會失望。」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顧問醫生趙國慶則指,此類透明質酸產品在外國已有近十年歷史,最早期需要每年注射三至五針,及至近年有「一針過」劑型出現,香港近兩至三年開始有醫生引入,坊間亦有不少患者對此療法「信到十足十」。

但他提醒,注射透明質酸時,必須確保物質「打得中」,即有直接注射入關節腔內,若只打入肌肉或關節其他部分,可能引致局部腫脹、痛楚等副作用,令病人更感不適。而弔詭的是,文獻指這些類似敏感的反應,大約維持幾天便會消退。

膝痛求醫 愈趨流行

趙國慶認為,這類非手術的膝關節炎治療,始終會愈來愈流行。「如葡萄糖胺,早年美國已有很大型研究證實它無助減慢關節退化,但病人仍然會信它有用。也許因為醫生會如實跟他們說退化沒得醫,但報紙每天都有這些產品的廣告。」不時都有病人拿來世界各地的健康產品,問他是否有用,許多都是一片孝心的子女,旅行時在外國的大型藥房給父母買的。面對這些情況,他坦言「有時心理作用也是一種醫病的方法」。

手術治療 程度有別

事實上,面對人口老化,膝關節退化問題將會更為普及,不容忽視。《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最近公布一項統計指,美國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數字,在過去二十年大幅增加162%,除了人口老化及癡肥令患者數目增加外,長者追求更活躍的晚年生活,也是原因之一。另外,隨着技術的成熟,手術的住院時間縮減,亦是令此類手術趨向普及的原因之一。

忻振凱指,以手術方法治療膝關節退化,種類甚多。早期至中期患者常見因半月板撕裂、移位等,「鎖緊」了關節;另是膝蓋內有如珍珠般大的游離體(如軟骨、關節周圍的滑膜等)因老化而脫落,令關節活動不靈活。這類情況可透過關節鏡手術修剪半月板、或取出游離體,處理上相對簡單。

退化嚴重的話,病人可選擇較複雜的手術治療:

折骨手術:若病人因下肢列線異常,如膝內翻引致膝關節內側退化,可接受折骨手術移正下肢,減慢退化。此類適合較年輕(如五十歲以下)、不是全關節退化,又非從事體力勞動工作的患者。

單踝關節置換手術:若屬於部分關節退化,可選擇半膝關節置換。留意這階段的診斷頗受病人感受影響,因病人其實可以選擇忍痛至完全退化才換關節,要不要提早接受手術,除了要視乎病人症狀,也要從病人的年齡、生活習慣來評估,如病人從事體力勞動工作,單踝關節磨損速度較快,新關節壽命未必很長。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置入以鈷鉻合金(大腿部分)、鈦合金(小腿部分)加上聚乙烯(中間白色部分)製造的人工關節。

忻振凱指,瑪麗醫院每年大約為三百名病人進行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效率一直提升,現時大約一小時內可完成手術,「從前每天做三個,現在可增至四至五個」,而病人的輪候時間大約四年。他補充,同一個人工關節,換入不同的病人身上,他們的術後活動能力並不一樣,主要視乎患者術前膝關節本身的活動幅度(range of motion),故此,治療的最低要求是病人膝關節仍可屈曲最少九十度,大部分接受手術的患者都可以屈曲100-110度(正常人可屈曲150度)。下肢的活動除了受關節的影響,肌肉力量與柔韌度同樣重要,忻振凱特別提醒患者術後勤於練習復康運動,才能令手術效果更理想。

--------------------------------------------------

常見膝關節退化徵狀

痛楚、伸屈不能、有「格格」聲: 關節變形,軟骨腫脹
雙腳無力、易跌:關節酸軟、不穩固,關節腔積液
關節溫度提升:可能是關節發炎

--------------------------------------------------

膝關節的組成

軟骨細胞:佔1%

水分:佔70-80%大分子結構,包括:

• 骨膠原 60%

• 蛋白聚醣(由蛋白質核、一個或多個葡萄糖胺聚醣結合而成,包括透明質酸、硫酸軟骨素、硫酸角質素及硫酸皮膚素)

• 非骨膠原蛋白質及糖蛋白

--------------------------------------------------

長跑傷膝?

長跑運動愈來愈受歡迎,忻振凱提醒一眾跑手,正確的訓練十分重要,「若跑的方法不正確,會增加膝蓋受傷的機會,不僅令軟骨磨損, 半月板、十字韌帶受傷的機會也很高。」他指,充足的熱身十分重要,除了讓肌肉預備狀態應付跑步的需要,跑手也要知道自己的限度,「不要在沒有足夠的預備下大量地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