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兩岸今年分別修訂歷史課綱 BBC對比差異
(2018/8/17)



台灣已故總統蔣介石與妻子宋美齡的台北故居——士林官邸,近日舉行「關鍵年代的風雲史詩」特展。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有大陸遊客觀看展板時發現,當中部分內容與大陸歷史課本的版本,「完全相反」。大陸和台灣今年分別修改歷史教材和課綱,BBC對比兩岸歷史課程內容,發現雙方敘述同一事件時,說法有不少分別。

報道指,在大陸,歷史教科書內容由中央控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及學林出版社3間官方集團出版;台灣教科書則在教育部門指導下,由民間的出版社編寫,目前當地主要有8間出版社出版歷史教科書。



台灣史處理

至於兩岸歷史教科書內容的差異,以台灣史為例,大陸強調「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將台灣史歸入中國歷史的部分內。台灣則繼2006年將「本國史」分為「台灣史」及「中國史」後,本月審議的新高中歷史課綱,再將課程改為台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中國史」歸入「東亞史」部分。

兩岸教科書都承認,元朝年代設立的澎湖巡檢司,是史上台灣首次設立正式行政機構。但大陸和台灣教科書描述南明將領鄭成功與台灣的關係時,就出現明顯分歧——大陸形容鄭成功是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台灣」的「民族英雄」。台灣則認為鄭與其他漢人同樣是「外來者」,其中一間出版社的教科書指出,鄭成功為反清復明而「進攻」台灣,擊敗在台殖民的荷蘭人,建立「台灣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

太平天國是動亂還是起義

至於清朝洪秀全有份創立的太平天國,大陸教科書將之定性為「反侵略、求民主」的「起義」,甚至形容其平均分配土地的《天朝田畝制度》為「幾千年來我國農民反封建鬥爭的思想結晶」。台灣則將太平天國定義為「動亂」。BBC引述位於廣州的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趙立彬稱,大陸教科書高度評價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源於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階級分析法,台灣則無受這理論影響。趙又稱大陸也曾用過「暴動」形容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鬥爭,「這個詞不見得是否定」。

西安事變張學良評價

國共內戰期間,張學良及楊虎城曾軟禁蔣介石,要求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蔣接受後才獲釋,史稱「西安事變」。大陸形容張學良和楊虎城為「偉大的愛國者」,指他們接受中共主張,對蔣介石實行「兵諫」;台灣則稱國民政府「深知國力不足與日本對抗,於是採取『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並指當時民間因日本侵略而反日情緒高漲,「中共借機宣傳『中國人不打中國人』,負責剿共的張學良部隊士氣因此受到影響」。

二二八、文革、六四

大陸與台灣處理對歷史上政治敏感事件的手法亦截然不同。例如「六四」事件在大陸歷史課本中「是一段不存在的歷史」,台灣課本則指那是北京學生請願,要求政治改革,爭取民主,其間遭中共派軍隊鎮壓,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大陸今年1月發布的新版歷史教科書,有關文化大革命的篇幅大減,且舊版教材指「毛澤東錯誤地認為,黨中央出了修正主義,黨和國家面臨着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新版教材將當中的「錯誤地」和「黨中央出了修正主義」刪走,又把文革定義為「中共在探索中走了彎路」,更稱「世界歷史總是在跌宕起伏的曲折過程中前進的」,被質疑美化文革。台灣則指毛澤東為了奪回權力,在1966年發動「文化大革命」......對中國傳統社會倫理與文化進行無情的破壞,造成社會動蕩,經濟衰退,教育停頓,道德扭曲,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場大災難。

至於台灣對於自身歷史上的政治敏感事件,BBC指台灣教科書沒有特別遮掩,包括二二八事件、美麗島事件及野百合學運等,都有相對詳細的描述,指這些事件都推動台灣民主進程。

BBC又引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及芝加哥大學學者聯合進行的研究,指大陸歷史教科書使用「更強烈的形容詞」,比例高於台灣教科書。研究又認為大陸教科書主觀性逐漸增強,增加學生愛國熱情;台灣則由於教科書市場開放,令內容客觀性逐漸增強。

(BBC)










A D V E R T I S E M E N T
 
 
 
 
A D V E R T I S E M E N T
 
 
 
 
[主頁] [即時加國] [即時國際] [即時財經] [即時港聞] [即時兩岸]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Tel.: (416) 321-0088     Fax: (416) 321-9663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