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關鍵詞:古今中外的菇菌軼聞 「菇」名釣譽?

[2024.04.26] 發表
有說顏色愈鮮艷的菇毒性愈強,不少中外文學作品以菇入文,讓人一讀上癮。
菌絲體在地表以輻射狀向四方蔓延生長,菇體冒出地面時便會呈環狀排列,歐美傳說認為這是仙女晚上跳舞留下的痕[,故稱作「仙女環」。

【明報專訊】經典電玩遊戲「超級瑪利歐兄弟」(Super Mario Bros.)中,主角瑪利歐(Mario)吃過紅底白點的蘑菇後會變強壯,可以踩扁攔路敵人。你是否想過,瑪利歐吃的可能是有毒的蘑菇?在不少西方文學作品堙A毒菇代表神秘的魔法力量;東方的愛菇者也不遺餘力,不僅編寫圖鑑大全,更會寫詩頌讚各種菇類。一顆蘑菇,究竟有多大魅力?

以「菇」入詩

提到讚頌草木花卉的詩詞,大家都能信手拈來,但以「菇」入題的,就不一定那麼熟悉了。古人書寫菇菌的作品,其實比我們想像的要多。「中興四大詩人」之一楊萬里寫過〈蕈子〉(「蕈」粵音尋)一詩,其中「蠟面黃紫光欲濕,酥莖嬌脆手輕拾。色如鵝掌味如蜜,滑如蓴絲無點瞴v,細緻描寫蕈菇的色、香、味,形容光灑在蕈菇黃紫色的表面上,令其顯得濕潤可口,菇莖嬌嫩而脆;經烹煮後,顏色變得像鵝掌,味道甜美如蜜,似蓴(粵音唇)菜般滑嫩,沒有半點腥澀味。

楊萬里鍾愛菇類,除了可食用的山蕈,他亦曾寫〈怪菌歌〉,描述在山上遇見的奇怪菇菌。怪菌雨後破土,「即時便與人般高。撒開圓頂丈來大,一菌可藏人一箇」,立刻長得似人般高大,菌傘之大,甚至可藏人其中。怪菌外貌亦非尋常,「黑如點漆黃如金」,黃金底色而上有黑斑;「腳如紫玉排粉節」,菇柄如紫色玉石,間有粉色,全詩頗有奇幻意味。

韓愈曾作〈答道士寄樹雞〉,有趣之處在於全詩無提及菇菌,只作描寫形容,但實際上已在詩題點出書寫對象:題目中的「樹雞」指大木耳。詩中形容木耳「軟濕青黃狀可猜」,質地又濕又軟,顏色青黃。詩末兩句「煩君自入華陽洞, 直割乖龍左耳來」,韓愈借用道士吳綽入華陽洞割惡龍左耳的典故,將樹雞比作龍耳,可見他對木耳「讚譽有加」。

中國古代菇菇大全

中國古代有不少研究草藥的典籍,家喻戶曉的有《本草綱目》,菇菌也有專屬的圖鑑,而且不止一本。《太上靈寶芝草品》記載了127種「芝」,描述各種菇類的外形、味道、採食方法等,每種均輔以圖畫。不過,由於此書為道教典籍,夾雜大量神異之說,更將靈芝以外的菇菌統統冠上「芝」的名義,不少記載內容為杜撰韋y,因此它在菌類研究中價值不高。

宋代學者陳仁玉撰有《菌譜》,比起《太上靈寶芝草品》,書名相對平實,內容卻更實用。他在序中指出,寫《菌譜》是為了「盡菌之性而究其用,第其品」,即研究菇菌的特性、功效,再評價優劣。書中載錄11種蕈類,前10種為可食用蕈,如稠膏蕈、松蕈等,最後一種則為有毒的鵝膏蕈。陳仁玉特意記載鵝膏蕈,是為了「俾山居者享其美而遠其害」,讓山中居民能夠辨認,避免誤食。《菌譜》規模雖小,但啟發後代記錄及研究菌類,如清代吳林的《吳蕈譜》,幾次引用陳仁玉之語,並拓展陳仁玉的品評制度,將蕈菇分為「上品」、「中品」和「下品」。

情有「毒」鍾——西方文學中的毒菇

菇菌大多生長在陰暗潮濕的環境,部分帶有毒性,人食用後或會產生幻覺,這些都使菇類與神秘、奇幻等感覺掛u,在西方的藝術品中尤為常見,甚至延伸到文學作品。童話《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蘑菇有奇幻功效,女主角愛麗絲在地洞世界遇見一隻坐在蘑菇上吸煙斗的毛蟲,及後她吃了蘑菇,身形不由自主地變大或縮小。

大家看童話卡通,常見紅色菌蓋上長有白色斑點、嬌艷可愛的蘑菇,這種菇真實存在,就是帶有毒性的「毒蠅傘」(amanita muscaria)。英國作家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在1897年出版小說《紫色菌傘》(The Purple Pileus),其中一段情節寫角色庫姆斯(Coombes)服用毒蠅傘自尋短見,誰知竟然沒死去,還感受到一股神秘力量。除了文學,近代藝術作品亦常用毒菇為主題,如2008年藝術家Igor Makarevich及Elena Elagina舉辦展覽「俄羅斯前衛蘑菇」(Mushrooms of the Russian Avant-Garde),象徵非理性及迷幻。當中一個雕塑把代表社會主義的泰特林之塔(Tatlin's Tower),設計成自毒蠅傘中發芽、長出的模樣,諷刺這座現實中未能建成的巨塔和其代表的社會主義,不過是虛幻的構想。

仙女的魔法舞步——蘑菇「仙女環」

在森林或草原上,有時會看見彷彿只在童話出現的畫面——一個個由蘑菇排列形成的圓圈。這些環狀生長的菌類是自然現象,名為「仙女環」(fairy ring)。西方民間傳說認為,仙女或精靈在草地上跳舞形成仙女環,她們腳下的高溫會把圍繞仙女環的草燒死,如果貿然進入環中,觸及妖精的魔力,就會惹上厄運。

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的劇作《暴風雨》(The Tempest)有相關描述:「在月下的草地上留下了環舞的圈[。使羊群不敢走近的小神仙們;以及在半夜中以製造菌蕈為樂事,一聽見肅穆的晚鐘便雀躍起來的你們」,描寫羊群懼怕妖精的魔力,躲避蕈菇形成的「仙女環」。

真實版童話故事——菌類引發的瘋狂舞蹈

童話故事《吹笛人》(The Pied Piper)有段非常著名的情節:孩童們跟隨吹魔笛的樂手,沿路茪F魔似的不斷拍手跳舞,最終離開了小鎮。《紅舞鞋》(The Red Shoes)也有類似橋段,女孩穿上受詛咒的紅舞鞋後,不分晝夜地跳舞,無法遏止,最終只能砍斷雙腿。歷史上原來真有發生過如此魔幻的事情,由一種名為「麥角」(ergot)的菌類導致。

14至17世紀的中歐,每逢多雨潮濕的季節,便會發生麥角中毒(ergotoxicosis)的事件。中毒的人會產生幻覺,不自控地舞蹈,甚至跳至虛脫,這種現象被稱為「舞蹈狂」或「舞蹈疫」,曾在德國、荷蘭、英國等地發生。1020年首次出現中毒事故,10多名德國農夫莫名繞荓訄饇蛜q跳舞;又有紀錄指1237年的德國曾有大群小孩沿路跳躍、舞蹈,足足前進了20公里。藝術創作源自生活,也許《吹笛人》和《紅舞鞋》的故事概念,是受當時歐洲舞蹈狂疫症所啟發。

文:呂穎彤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tracielouise@iStockphoto、Eva-Katalin@iStockphoto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05期]

更多教育
作家作法:重新審視生活——陌生化
【明報專訊】常言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寫作有時亦然——當我們對日常生活習以為常,反易遺漏細節,執筆時往往只能寫出大概的生活情景。這樣一來,... 詳情
有價講:原來我需要的是關懷——談同理心
【明報專訊】據教育局《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2021)指出,同理心本於「惻隱之心」,基本原則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從積極的方面... 詳情
博看世界:畫出畫中畫——范.德.蓋斯特的藝廊
【明報專訊】在幾乎人人都活躍於社交媒體的今天,不少人習慣將每天大小事與平台上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分享。這種分享心態並非今天才有,你知道在網... 詳情
潮看文史:流(lau4)量(loeng6)
【明報專訊】近月看到「流量」相關的新聞,除了排行榜,也有不少政策甩轆:新版康體通超負荷連壞數日,電子選民冊中途當機,還有「監考易」故障致文憑... 詳情
時事中文:馬英九參觀兵馬俑
【明報專訊】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一統天下」的朝代,第一任皇帝是秦始皇,他離世後留下非常壯觀的墳墓,更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