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龜湯 維多利亞時代的餐桌經典
2023/3/2

早前英女王逝世,我在那時確診新冠,躺在榻上跟隨正值掀起的英國熱,看一堆關於英國的紀錄片、電影和電視劇。
我對《唐頓莊園》(Downton Abbey)非常迷,眼睛完全離不開劇中的廚房、食物和餐具,不單樓上(upstairs,意指莊園主人,即Crawley家)的餐桌美輪美奐,連樓下(downstairs,即傭人)的餐具也看得我心都融化了(就是簡單樸實但可愛到不得了的復古餐具呀!),馬上搜尋關於維多利亞時代上流社會生活和飲食的資料(《唐頓莊園》的虛構故事其實設定在愛德華時代),讀食譜,看看上流社會吃什麼。
餐桌展現財富與地位
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年)常被描繪成和平而傳統的時代,而事實上英國正處於工業革命,經歷巨大的轉變。英國本是農業國家,在1700年代,75%的人口都從事農業和漁業等第一產業(primary industry),其餘為專業人士和商人,大部分土地由一小撮上流階層所擁有,這些上流階層都是貴族或世襲頭銜的承繼者(《唐頓莊園》Crawley家便承繼着伯爵的頭銜)。工業革命在18世紀中期展開,鐵路、通訊、農業、人工製冷等各方科技相繼發展,大大改變了人的生活。到1900年,80%的人口都住在城市,只有12%的人口從事農業,食物的運送鏈變得更遠更長。城市上班族都傾向購買能大大減低煮食時間的加工食品,如罐頭蔬果、鹹牛肉、煉奶、果醬和即湯品等,速發酵母和泡打粉的出現令烘焙更方便快捷。不論任何階層,大部分英國人吃的主食都離不開烤肉配肉汁(gravy)和香料煮水果布丁之類簡單的菜式。
以法語稱呼英國菜=時尚?
不過正如在任何時代的處境都一樣,上流與草根階層可用的食材與資源當然有很大差距。住在郊外莊園的主人,園內有自家的廚師團隊不在話下,還有蔬菜園圃和溫室、乳品工坊、蒸餾室和烘焙屋等為他們提供日常食材,也有專業獵人為他們狩獵野味。莊園內未能提供的食材,便向供應商如Harrods、Fortnum and Mason和Twinings等採購。上流族的晚餐餐桌(dinner,意指三餐中最豐富的主餐。傭人的dinner則在中午吃,是三餐中唯一的熱食,晚間吃較輕簡的supper)是在客人面前展示自己財富與地位的陳列架,把他們認為珍貴又好吃的食物都陳列到桌上,如孔雀腦和反季節的蔬果(在隆冬吃夏季的蔬菜)。上流族的菜單都以法語稱呼餐桌上的英國菜,認為這樣較時尚,同時亦被政客批評為偽法國菜(pseudo-French cuisine)。把印度或法國菜融入英國菜也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典型料理。到《唐頓莊園》所處的愛德華時代(1901-1914年),菜式比維多利亞時代清淡和多變。受法國傳奇名廚Auguste Escoffier(1846-1935)的影響,愛德華時代的菜式注入法國高級料理的元素與技巧,而除了法國和印度菜,也會融合意大利、德國和美國菜的風格。
上餐模式演變 從隨意到奢華
記得我初出茅廬到法國出勤,與同事在一家普通小酒館吃飯,我們禮貌地請服務生多要幾個餐盤,表示想分享菜式,卻得到服務生的抱怨「Share! Share! Only Chinese love share!」(分享!分享!就只有中國人才愛分享!)。如果我當時有讀飲食史,我一定會告訴服務生:「17世紀你們的路易十四本來就這樣吃呀,這才是法式上餐(à la Française)!」
直至19世紀後半葉,英國都以法式上餐。法式晚餐(dinner à la Française)一般有約2至3道菜(course),而每道菜有2至3道菜式(dish),每道菜由男僕(footman)把所有菜式都放到桌上,用餐者能隨意把食物夾到自己的餐盤上,肉類則由管家在餐桌旁先切好,這種上餐模式又稱管家服務(butler service);如由侍者把菜舀到用餐者的餐盤上,則為銀級服務(silver service,又稱英式服務service a l'Anglaise),是酒店餐廳的服務模式(這跟我們現今中式飲宴的服務很相似;意大利的傳統家庭餐廳(trattoria)大多以法式或銀級服務上餐)。法式上餐帶友善、好客和歡樂的氛圍,而且男僕只在換菜時才走近餐桌,用餐者較能暢所欲言。
19世紀中期,英國開始流行新的上菜模式——俄式上餐(à la Russe)(這非常近似現在大部分西餐廳的服務模式),是當時時尚的用餐方式,有說這是19世紀初由沙皇傳到法國的上餐方法。俄式上餐不再是一大盤菜放到桌上由用餐者自由分食,而是由僕人先在廚房分菜擺盤,一碟一碟的為每一位客人上菜,每一道菜式都視為一道菜,比法式上餐重質素,而且需要更多僕人伺候,所需的餐具多更多,餐桌佈置更奢華,用餐形式較拘謹。維多利亞時代的各種變遷令更多人獲得選舉權,大量新職業的興起建構新社會經濟框架,令上流社會的階級意識更強,想與一般人牢牢區隔。俄式的用餐模式正規而複雜,在餐桌上就能馬上排除不合流之人,就如電影《鐵達尼號》中的男主角Jack(電影故事背景為愛德華時代),從三等艙被邀到頭等艙用餐,便對桌上一堆餐具不知所措。也有莊園以半俄式(demi-Russe style)上餐,混合新舊派兩種方式上菜,把第一道菜的2款菜式放到桌上讓客人選擇,之後的菜式分盤逐道上菜。
龜湯吃出豬牛魚滋味?
歐洲貴族一直都愛在宴會上炫耀自己的財富和地位,以珍貴食材招待客人便是手段之一。龜湯是18世紀的名菜,到19世紀它是一道必要的開胃菜,可以是濃湯或清湯。我一直以為龜湯的龜是水魚,但原來是綠蠵龜(green turtle),在18世紀由水手從西印度群島帶到英國,現今是受保護的瀕危絕種動物。根據描述,牠非常美味,不同部位具牛肉、小牛肉、豬肉、魚肉和火腿的味道。當然只有極富有的人才能吃到龜湯,於是出現仿龜湯,又稱英式龜湯(soupe à la tortue Anglaise),以廉價的小牛頭(連牛舌)代替,模仿龜湯的味道和龜肉的口感,成為維多利亞時代的經典菜式。之後金寶和亨氏更推出罐頭仿龜湯,但已於1960至70年代停產。仿龜湯的製作繁複,而且現今普通家庭要買到兼處理一個小牛頭也不容易。在網絡上能找到很多仿龜湯簡易食譜,其實就是以喼汁調味的牛肉番茄濃湯,不要說龜湯,連與仿龜湯已相差甚遠。我買不到小牛頭,但牛脷還是容易買到的。在沒有小牛頭的情下,加入自己的詮譯,盡量模仿維多利亞時代的食譜,以牛舌、牛尾肉和肉丸來仿海龜的不同部位,吃一口仿維多利亞時代的味道。
 
 
 
廣                             告
 
 
主頁  |  飲食新聞  |  食物解碼  |  明廚食譜  |  酒樓精選推介  | 聯絡明廚  |  小幫手  |  廣告刊登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Ming Pao Daily News Web Channel Series - Food Channel
A wholly owned subsid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Tel.: (416) 321-0088     Fax: (416) 321-9663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