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菌 是未來地球拯救者?
2021/7/1

世界愈來愈變得不可思議!許多你身邊從不起眼的東西,其實有着潛藏的爆炸力,畜勢待發,如:菇菌。
種菇可解決糧食危機?
世界知名真菌學家張樹庭教授曾經說過,菇菌是「無葉無芽無花,自身結果;可食可補可藥,周身是寶」。除了可以食用,菇菌更能拯救世界,或許你覺得很誇張,但社企「Mushroom-X」的聯合創辦人何穎芝(Beatrice)對此深信不疑。
「當知道了世界上最大的生物並非藍鯨,而是美國俄勒岡州的『奧氏蜜環菌』時,我真心覺得值得鑽研下去!」於是,Beatrice就申請資助去研究這物種,與教授和十多位成員創立一個專門研究菇菌的社企,讓公眾看見「菇」的真正價值。
「菇菌的智慧很高,它可以將人類眼中的『垃圾』轉換成養分。」人們常把物種分類為動物界、植物界,但菇菌是獨立屬於菇菌界。如果要為菇菌賦予一個角色,必定是一位年終無休的分解者它們懂得以自身的酵素分解垃圾,如枯枝、落葉、動物屍體,甚至廚餘、咖啡渣、豆渣、木碎等,以吸收養分並繼續生長。基本上菇菌不會絕種、容易被種植,非常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至於菇菌如何拯救世界?那要從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說起。聯合國在二○一五年設立了十七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鼓勵成員國積極為人類和地球帶來正面改變。光是透過種植菇菌,便能滿足到其中的十三個目標,還特別對「零飢餓」這議題有貢獻。根據資料顯示,二○五○年全球人口會增長到九百億,所需的食物是現在的六十多倍,加上近年氣候變化導致農業失收,人類飢餓的情況是必然發生。因此,農業發展要持續進行,還要多種植營養密度高的產物才能應付人口的高速增長。而菇菌則擁有人類必須賴以生存的「完全蛋白質」、抗氧化成分「麥角硫因」和益生菌,「所以一定要欣賞菇菌這食材,因為它可以取代肉類,提供優質蛋白質和其他豐富的營養」。
出於我城的「遺菇」
菇菌對世界和人類的救贖超乎想像!放眼本地農業,亦有菇農在為這個城市栽種出如此有價值的食物。於是,決定在酷熱的初夏來到屯門藍地,拜訪經營小型菇場的江鋕亮(Russell),看看這些出於我城的「遺菇」。
「『香城遺菇』是指在香港這個城市內,利用被遺棄的資源來種菇。」一邊聽着Russell訴說品牌的命名,一邊跟着他走入那二千多平方呎的種菇空間兼祖屋。原來,所謂被遺棄的資源是咖啡渣、廢木材、園林廢料、中藥材、茶葉渣、粟米芯等。他還表示,種菇的初期更試過用紙皮,但最後因為安全和清潔考慮而停用。
「在西方農業國家,他們會以農業廢料來種植菇;但在香港,我們只能以城市廢料來種植適合的菇。蠔菇消化能力較高,對自己的食材不揀擇,所以就種了。」Russell培育了「蠔菇三兄弟」四年,即是牡丹菇、榆黃菇、鳳尾菇。不要以為它們出自同一個家庭,就會「獨『菇』一味」,它們三者的味道、質感和烹調方式其實各有不同。牡丹菇肉厚,適合配上多汁菜式;榆黃菇質感爽身,味道帶點杏仁味,適合煮得creamy;鳳尾菇則與秀珍菇相似,炒菜時放點一起煮就可以。
菇菌同樣會面對蟲害
和Russell說起種菇,他侃侃而談,還帶我們到菇房去,探研菇菌,還即場示範混合植料和製作菇包。辦菇場前,Russell是位IT人,因為向來喜歡農務種植,於是在三十之年,毅然辭去大機構內的高級資訊技術分析員一職,全心當起菇農來。「在本地培植菇菌的最大問題並不是土地問題,而是調節菇料成分比例。」種菇由材料混合到種菌和行菌,都是一場歷時個半月的實驗。因為從國外買入的菌種,並非完全適合放在城市廢料中養植,所以植料需要因天氣、季節、菇種而自行調配而成。「夏天要減少咖啡渣,增加木碎比例,防止菇菌消化材料時溫度太高,引發過多蟲害;冬天蟲害相對少,就可以多加咖啡渣來提高菇的蛋白質,所以冬天的出產是最鮮甜和有營養。」
記得在訪問前一天,Russell向我表示,因為酷熱天氣令整個月的收成很差。果然,走入由他親手打造的菇房,放在層架上的菇包的確空空如也,只有一兩束榆黃菇盛開。「我每年都跟自己說,夏天就先不種菇,趁這個空檔來做一些工程。話就這樣說,但自己就停不了,繼續在大熱天時種菇。」雖然長期開冷氣可以為菇菌降溫,令它們長期置於理想的15℃-25℃之間,「但我不想妥協,不想以消耗能源的方式來換取高產量」。在炎夏,Russell就算工作到濕透汗衣也只會開風扇,因為環保向來都是他的堅持,亦是種植菇者應有的態度和純粹。
種菇,一場不會後悔的旅程
看見如此不堪的收成,不禁問了一句:轉行種菇,不後悔嗎?Russell氣定神閒地說:「不會後悔。我覺得世界上沒有所謂對或錯的決定,四年前決定開設菇場,就是我當時認為最好的決定。」他笑言,只要不計算人工和機會成本,在營運的第三年已經收支平衡,不過跟以前做打工是沒法相比。縱然現在的薪金比當侍應還要低,但他不會放棄,只願在未有太大負擔時繼續為想做的事努力,順其自然就好了。
賣不出的菇也不浪費
當氣溫成為影響菇菌收成的重要因素時,那換上科技化的恆溫生產,不就是問題解決了嗎?對的。不過在產量增加的同時,亦會令農場衍生「剩菇」問題。
近年,我們常說要減少剩食,其實所謂的剩食除了廚餘外,亦包括還未出售就要棄掉的食物。然而,有本地蘑菇場正在面對產量過剩的問題,如果沒有相應處理,這些又圓又飽滿的菇菇,亦只會落得一個下場──被埋葬於堆填區。
「去年疫情最嚴峻時,很多超市上的蘑菇貨架都是空的。因為歐洲運輸停頓,菇料和收成都未能進口,所以我們就馬上加大產能,讓香港人可以不受影響地吃到新鮮蘑菇。」蘑菇農場宏瀚國際在二○一二年成立,由首兩年的月產量為二、三十噸,增加至近年的五、六十噸,產量在超速提升。種菇粒粒皆辛苦,負責人鄭小姐明白農場有剩菇是在所難免的事,所以他們早就計劃會將總產量的6-8%用於慈善用途,把菇捐贈給非牟利組織,例如樂餉社、食德好、香港康復協會等,再由他們代為分派給低收入家庭,讓市民吃到新鮮蘑菇的滋味之餘,亦減少浪費。
餘下的不等於劣質
「但當疫情稍有緩和,進口食材變得穩定;菇場亦難以在疫情下尋找新客戶,原有的餐廳客戶不是倒閉了,就是需求下降……」市場嘛,永遠都在跟supply and demand角力;在供遠多於求的時候,「剩菇」數量急增。其實,「剩菇」不代表次等,而是過不了超市嚴格的採購要求,仍可食用,但賣相不完美;它們有可能是不夠圓、偏少或顏色偏黃的蘑菇。「蘑菇採摘後的保鮮期只有十多天,如果不能為它們另覓出路,就只會爛掉。」幸好,救星來到,說的是香港農業促進協會(HKADA)。
「餘下的不等於劣質。我們希望為菇場開拓和尋找餐廳和超市以外的另類客戶,看看如何把剩菇散發出去。」熱愛農耕的HKADA顧問溫恩京(Stephen)說,組織希望與一些護老院、宿舍、屋邨,或是一些私人會所等連結,以相宜價錢出售或捐贈這批被餘下的啡菇白菇。「菇菌全身都是寶,除了吃之外,菇泥亦是有機肥料。」菇泥絕不是垃圾!因為它是由馬糞、雞糞、草炭土、乾草等等混合而成,特別利於鬆土,讓植物的根部可輕易深入泥土裏,好好扎根生長。「不少農夫都會向菇農拿取菇泥來施肥,所以我們亦想成為農夫與菇場間的橋樑,大家互相幫助,不致浪費,一同為本地農業出一分力!」
 
 
 
廣                             告
 
 
主頁  |  飲食新聞  |  食物解碼  |  明廚食譜  |  酒樓精選推介  | 聯絡明廚  |  小幫手  |  廣告刊登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Ming Pao Daily News Web Channel Series - Food Channel
A wholly owned subsid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Tel.: (416) 321-0088     Fax: (416) 321-9663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