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來了,在專業廚房兜了一圈之後,再次在這裏以文字與各位讀者相遇,交流煮食的志趣。
成為廚師,我的本意原是吸收知識,磨練技巧,日子久了,竟有些迷失,在日復日重複的工作裏,不覺變成了煮食機器──大型工廠中一顆小螺絲,離食物彷彿愈來愈遠……
在這新專欄裏,我希望與各位分享成為廚師後學到的一些知識、親身經歷過的故事,為大家推介一些在家也能做到的食譜。

成本的計算
這道椰汁雞卷意大利飯是某天思考春夏午餐菜單時創作的菜式,我試圖將嘗過的一道椰汁雞火鍋以西式方法呈現,不知大家有否試過?用椰青水作為湯底汆燙過的雞肉特別嫩滑美味,那口煮過雞的湯的鮮甜,已分不清究竟是誰的功勞,是雞?抑或椰子?這配搭就是過癮。那次老闆委派的任務是推出一道主食,無論是意大利飯或意麵,我都不太想使用忌廉或牛油,嫌太滯膩,靈機一觸,借鑑了這道菜的配搭,希望讓菜式變得更清爽。
當初選用雞扒,緣於成本考量。在廚房工作,不像在家煮食般隨性,餐廳對餐品的costing,沿用了一道計算公式──所有材料加起來,不能超過售價的30%。午餐的成本又比晚餐更低,這是基於客人的心理門檻,享用午餐的時間往往比晚餐短,胃口亦較輕,整體消費預算因而下降。就算菜單裏有較昂貴的餐品,如牛扒,點餐率一般是最低的;相對地,最便宜或次便宜的選項,不論是什麼,都會變得受歡迎。在菜單設計上,廚師或餐廳東主,都會絞盡腦汁,訂下一些策略,大概沒材料比雞扒更易處理又好用的了!(後來我發現了鴨胸,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即使是這般簡單的食材,只要花些心思製作,也能吸引客人食慾。
Brine water的魔法
選擇寫這道菜式,亦因為希望分享brine water的概念,作為西餐裏的基本技巧,一旦懂得,將大大提升烹調肉類時成品的風味及穩定性。Brine一字,解作濃鹽水,亦可當為動語,是廚師的慣用術語,例如我會問同事:「這鴨胸你brine了多久?」每到新餐廳工作,亦會查詢:「你們的brine(water)是什麼比例?」這步驟是醃漬的其中一種方法,意指以濃鹽水浸泡食材,除了可為食材進行基本入味外,更可令肉質變得軟嫩多汁,十分神奇。
Brining與marinating是不同的,當然兩者都會使用到鹽,在食材表面上塗抹鹽,為醃(marinate),一般會吸走食材的水分,如製作鹹魚或鹹肉;brine則相反,我理科知識欠佳,但經過師兄的指導後,我了解到brining運用的是滲透原理,讓鹽分與水衝進肉類的肌肉細胞,改變蛋白質結構,破壞肌肉組織,使之吸水膨脹,因此,烹調brine過的食材時——尤其是不帶脂肪較瘦的肉類,可防止肉類受熱收縮而變得乾柴的現象。在較為有質素的西餐廳,幾乎一切肉類都會預先brine過,如豬、牛、雞,甚至是魚肉等。現時流行的市售食材「保濕豬」,亦是沿用了這原理去處理豬肉,令肉味變得更香濃、肉質更軟滑。
68℃蒸煮代慢煮
這次分享的雞卷,內裏裹有菇菌蓉——同樣是基於當時的成本考量及製作過程之便,其實各種蔬菜也很合適充當內餡,如切成條狀的甘筍、菠菜、西芹、山藥之類,裹起顏色會很漂亮,不過它們都要事先處理,如切幼,並汆燙,為免工序太多被同事討厭,我選擇了製作方法較簡單的菇菌蓉:只需將菇菌炒好,以攪拌機打爛就成了,炒菇時更不需特別理會,可另外去忙別的事情,效率非常高。捲雞卷的動作則要練習,可把雞卷想像成一顆糖,保鮮紙是糖紙,雙手在兩端不停扭緊,怕它散開的話,可捲上兩三層保鮮紙定形。
在餐廳裏,大量製作雞卷(或其他肉類)時,我們會使用慢煮機,把雞卷以68℃慢煮45分鐘,取出放涼冷藏,出餐時只需將之煎香,加快流程。恐怕不是每人家中都有慢煮機,為了方便操作,我這次測試了隔水蒸的做法,發現同樣可行,惟以慢煮棒低溫浸煮過的雞卷,的確比隔水蒸的來得更軟嫩,切開中間部分仍然呈粉紅。如有蒸爐,亦可將之設定為68℃,蒸45分鐘,亦會得到同樣的效果。
至此,這道菜差不多已完成了,雞卷煎得皮脆金黃,內裏仍然嫩滑,單是這樣便可作為一道主食,與配菜一起享用,串茄和蘆筍是不錯的選擇。如希望更飽足,可像我那般搭配意大利飯,白汁部分,由於是以椰青水和椰奶製作的,入口帶甜。今天是母親節,不想與別人爭相找餐廳花錢在外吃的話,可花點時間,試試為媽媽製作這就道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