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繽紛的季節,各種讓人目不暇給的色彩:街角風鈴木、宮粉羊蹄甲、魚木爭相綻放。
街市裏,色彩斑斕的海鮮接力登場,魚貨的顏值擔當要數馬頭魚,白馬頭、金馬頭、紅馬頭、石馬頭,煎蒸皆可且價格相宜,是家常便飯的常客。
我心中最能展現馬頭魚特色的做法,是來自日本料理的「松笠燒」。
突發奇想,試將這經典技法與另一道老派名菜「五柳松子魚」結合,製作出這個「五柳馬頭松笠燒」。

馬頭魚的珠光夢影
馬頭魚與色彩濃豔的石斑、青衣、將軍甲等不同,馬頭魚的紅、橙、綠珍珠色調之上,細緻珠光隨光線變幻,若隱若現。每次在魚檔遇到馬頭,目光總會被牠那彩虹般的鱗片吸引,魚販不要打鱗,買一尾回家好好欣賞。
對馬頭魚迷的,不只是我。2022年遊東京,在山種美術館有幸親睹日本國寶級水墨畫家竹內栖鳳的畫作,一幅甘鯛雙魚圖深深打動了我。絹布上,兩尾甘鯛閃鱗光,利落的墨線勾勒魚的曲線,用色淡薄水氣氤氳,細看之下,魚肚白的顏料混入閃粉,果然是能把體臭都描繪出來的國寶級畫家。
從藝術中尋找味覺靈感
看畫之餘,美術館的咖啡廳供應與畫作呼應的和菓子,以食物再現畫作的神髓,視覺與味覺的聯動讓我至今難忘。當下心想,若藝術品能轉化為味道,廚師就是以食物為媒介的藝術家。香港近年藝術主題的餐單漸多,從張愛玲宴到Frida Kahlo的英式下午茶,還有西九文化區的藝術主題餐廳,菜式設計像是對藝術的再詮釋,餐桌成了劇場,口腹的滿足昇華成五感的享受。在平凡的家常便飯中,同樣能增添美感,簡單的可從挑選食器或餐桌佈置手,餸菜加上一片香草或撒點葱花,觀感大不相同。
松笠燒的立體風景
松笠燒,是日本料理的一種技法,形容魚鱗經高溫烹調後自然捲曲,宛如松果展開的模樣。多見於金目鯛、甘鯛等軟鱗魚,搭配酸汁食用。西日融合料理中,會於席前澆上魚骨清湯,酥脆的魚鱗多少有點刺嘴,加上魚湯溫潤口腔,是非常可口的配搭。視覺上,魚鱗工整排列,如建築物的立體感,能滿足時下「相機先食」的需求。松笠燒烹調看似困難,但多數步驟都可預先準備,讓繁複的工序變得有條不紊,而且馬頭本來就食味豐富肉質細嫩,對調味要求不高,尤其適合宴客。
製作松笠燒有多種方式,可油炸、可澆油、可烘烤。家常版本,我會先以滾油固定魚鱗,再送入焗爐高溫烤熟。過程簡單快速,只需注意以下3個細節,必定能做出品相漂亮的松笠燒。第一,熱油反覆澆灌時應遵循同一方向,魚鱗才會層層疊起,如松果般展開,隨意澆上滾油,魚鱗則會無定向互相交錯。第二,魚肉一面沾上生粉,能鎖住魚汁,也能使魚肉烤出漂亮的金黃色。但若魚鱗沾到生粉,即像塗了髮膠一樣,無法捲曲,處理時需格外小心。第三,焗爐必須高溫,因澆油後的魚鱗只是挺立定形,得以高溫烤至酥脆。
五柳的復古新聲
五柳菜是醃漬物,包括子薑、蕎頭、青瓜、瓜英(即青木瓜及紅蘿蔔),是以往常見的粵菜配角,顏色艷麗,味道甜酸古早。小時候在酒樓晚飯,必定奉上蕎頭。如今,蕎頭幾乎絕迹,就連五柳松子魚的五柳也改以糖醋茄汁代之。不想失去了才來慨嘆,五柳的清酸風味與香口的松笠燒應該很配,只是要想想辦法做得清淡些。就借用清湯松笠燒的做法,試做個五柳菜清湯。
這次買的五柳偏甜,我加了檸檬與白醋提升酸味層次,加上一點薑絲增加辛香。青瓜、紅薑、紅蘿蔔絲等染色物最後才加入,使湯色澄澈,味覺清新輕盈。蕎頭一瓣瓣浮在清湯中,與魚鱗相映成趣,水面波光粼粼,仿照一池春水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