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pneumonia)是一個常見的疾病,在先進國家如美國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人感染肺炎,每年超過五萬人死於肺炎,在加拿大每年也有以萬計的人因肺炎而需要住院接受治療,在2021-2022年共有超過六萬個急診室就診個案,在發展中國家,肺炎更是最常見的死亡原因。
任何人都可能感染肺炎,但多個因素會增加患上肺炎的風險,包括:
(一)年齡:超過六十五歲或少於二歲;
(二)患有心臟病或肺病,例如冠心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氣腫、囊性纖維化(Cystic Fibrosis,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患者的腺體上皮細胞無法正常工作,導致黏性分泌物積聚於器官內,破壞呼吸道、胰臟、腸胃道、汗腺等外分泌腺體器官的正常功能)、肺纖維化、結節病(sarcoidosis、又稱類肉瘤病)等;
(三)患有會令吞咽困難的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失智症、帕金森病、中風等,這會增加患上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的風險;
(四)住院或居住在長期護理設施;
(五)抽煙:煙草中的有毒微粒與有害氣體會傷害呼吸道黏膜,造成咳嗽、氣喘、痰液增多、喉嚨痛等情形,並會導致肺功能下降,增加罹患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及肺炎的風險;
(六)懷孕:懷孕會使體內發生變化,影響免疫系統、心臟和肺部,這些變化讓孕婦更易受到感染,並出現較嚴重的併發症;
(七)免疫功能減弱或低下的人:例如正接受化療、接受器官移植、患有愛滋病、正服用會抑制免疫系統藥物的人等。
確診肺炎,醫生在聽取詳細的病情和做仔細的臨床檢查後可能會安排做一些檢驗,包括:
(一)驗血:血常規檢查可以看白細胞總數、中性粒細胞的改變是否明顯增高,反映患者的感染是否比較重。血液培養呈陽性患者屬高危險群,常併發其他部位之感染。
(二)驗痰:採集痰樣本以作培植細菌及測試對常用抗生素敏感度之用。
(三)肺X光:依照影像表現,可以猜測可能的致病原,細菌、病毒、真菌、肺結核會有不同的影像表現;並可偵測併發症:如肋膜積液、膿胸等和觀察對治療的反應等。
(四)電腦掃描:電腦掃描能準確檢查到肺炎感染及排除肺癌及其它肺部疾病。
(五)脈搏血氧測定(Pulse oximetry):通過測量手指、腳趾或耳垂等部位的脈搏血流中氧合血紅蛋白的比例來估算血氧飽和度,這種方法簡便、快速,且無需採血,廣泛應用於臨床和日常健康監測。
(六)動脈血氣體分析(arterial blood gas test):可以幫助醫生了解患者的肺功能、血液的酸鹼平衡以及氧氣和二氧化碳在體內的交換情況,醫生可以判斷患者是否存在呼吸衰竭、代謝性酸中毒或鹼中毒等問題,並據此製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七)胸腔積液培養(Pleural fluid culture):是一種實驗室檢測,用於檢測胸腔積液中是否存在細菌或其他微生物,從而幫助診斷胸腔感染或其他相關的疾病。
(八)支氣管鏡檢查(Bronchoscopy):通過一根細長的內窺鏡,經由口腔或鼻腔進入氣道(包括氣管和支氣管)進行觀察和診斷,尋找異常情況,如腫瘤、炎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