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氧式處理製肥料兼可發電
【明報專訊】蘇伊士環境亞洲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郭仕達表示,厭氧技術是指有機物料在缺氧狀態下,以微生物分解有機物質的過程。該種處理廚餘的方法符合低碳原則,可產生一種類似天然氣的生物氣體並用作發電。另方面,廚餘經處理後可以變作肥料,但缺點是處理時間長,佔地面積大,他指歐洲廚餘廠每日處理量介乎50至100公噸,小蠔灣高達200公噸是一項挑戰,為了達標需要略為調整厭氧技術程序,將廚餘脫水以加快處理速度,但過程仍需時1至2個月。
環保署曾研究,除了厭氧方式,其他處理廚餘的技術還包括將廚餘分解為污水、製成魚糧,以及發酵等,雖然這些方式佔地較少及處理時間較短,但過程消耗較多能源,成本亦較高。相反,厭氧技術卻可以同時生產電力,真正做到轉廢為能,以小蠔灣廚餘廠為例,每年可生產1400萬度剩餘電力,足夠約3000戶家庭使用一年。
產電可供3000戶用一年
政府預期,本港需要建立5至6間廚餘廠,每日處理量1300至1500公噸不等,但目前只有小蠔灣廚餘廠正動工興建,另外兩個選址位於石崗及沙嶺,暫未有落成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