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的界線

[2022.01.04] 發表

2010年,美國《時代雜誌》將「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評為「十大將會改變世界的主意」之一(註1),之後一系列以共享經濟為名的企業便有如雨後春筍般冒起,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Uber及Airbnb,共享辦公室如WeWork,技能分享平台如Freelancer.com等,一時間全球狂熱。

「共享」一詞既是美德亦能創造經濟,研究預期全球共享經濟的市場價值會由2019年的3700多億美元,於2024年時上升至15,000億美元(註2)。

網絡「分享」已成社會潮流

世界如此躍動,是因為「共享」提供龐大的商機。不過回頭細心一想,現今世代的確已經離不開「分享(sharing)」,甚至許多個人的生活與想法都可以與陌生人分享。

回想上世紀90年代,「交換日記」只會在親密好友或情侶之間發生,但現在綜觀所有社交媒體及平台如facebook、Instagram、Twitter、YouTube等,大家都將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如大字報般公告於網上,而各式各類的創作及思想亦毫不吝嗇地游走於網絡之間,生活、資訊與思想上的交流亦因為此種分享而變得容易。所以,當「分享」已成為一種社會共識甚或至潮流,「分享的界線」亦隨之變得模糊,我們又應如何向子女解釋分享的定義?

回想孩子年幼之時,我們希望孩子學懂大方、不吝嗇、樂於助人等美好的品德,家長非常鼓勵孩子們互相分享零食、飲品、玩具等屬於他們的「資產」,當然有部分孩子非常樂意分享,見到受饋贈的朋友們滿心歡喜,自己既得到對方的道謝,亦能得到父母的讚賞,何樂而不為?而有些孩子只會行禮如儀,因為他們知道如不依從的話,自己肯定會有相應的後果;當然,有部分孩子更會激烈地表達自己對物品的擁有權,不依不捨,視乎家長有多強的意志要孩子屈服。

然而,「被迫的分享」究竟是否分享?在他未明白分享的意義之前,分享的行為對孩子在認知及價值觀上造成怎樣的結果,我認為家長務必要與孩子溝通討論,讓孩子對這個課題有正向的理解。當孩子漸漸長大,分享的考慮與層次又再提升,除了要考慮意義與滿足感以外,還要把個人需要與能力納入思考範圍。

零用錢可分享? 思考真正意義

零食可以分享,文具可以分享,玩具可以分享,那麼零用錢可以分享嗎?分享零用錢對自己與朋友有什麼影響?

所以,當「分享」變為「共享經濟」,當分享變成有金錢利益,當純粹的美德變成一盤生意之前,請讓孩子了解分享的精神與可貴吧。

註1: topics.cnyes.com/sharing

註2: bit.ly/3bfBRAC

文:王君偉(香港家庭福利會 認可理財社工)

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更多健康醫事
郭詠觀醫生(Dr. Jason Kwok) 退休家庭醫生 樂意與大家分享醫學知識和經驗 靜脈曲張(varicose vei...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2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