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
男子氣慨這東西

[2023.09.08] 發表
久違的田中裕子,她演校長異常搶鏡。
保利老師性格溫馴,何以竟成欺凌的加害者?
小演員柊木陽太,有種小男孩介乎兩性之間的美。
《怪物》圍繞兩名少男,從不同角度講述他們在學校內外的關係。

是枝裕和導演的新作《怪物》將來到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作北美首映。

此片引人入勝,顯然劇本寫來已經是分明的3個段落,從3個角色的觀點看世界。

故事看下去,一層層的揭開。前面一些撲朔迷離的伏筆,後面才真相大白。

撰文:家明

這真的算是枝裕和的創新之作?觀乎他歷來片目,《怪物》的確是他少有地沒有自編自導的戲。這次,少了點他中年人的自憐。平時好多電影,劇作家的名字被忽略掉,《怪物》鮮紅亮麗的宣傳海報,卻把3個主創人物,以同等分量的字體並列:導演是枝裕和、編劇d元裕二,以及配樂的d本龍一(加起來共二d二裕)。3位有分量創作者首次合作的影片,遺憾又恰恰成為d本配樂的遺作,自然更叫人期待了。

《怪物》雖非自編自導,骨子堥銋磥]相當的是枝裕和,尤其它對小孩角色的蚞央A貫徹他一直以來擅寫、擅拍的小孩子世界。小孩子驟看純真可愛,再看內心卻世故,成長要獨力面對,到頭來他們相當孤獨。是枝裕和早年不正好有齣名作叫《誰知赤子心》麼?原名Nobody Knows。《怪物》看到後面不禁暗忖,把「誰知赤子心」當作本片的副題也行。成年人總有太多理由或藉口,小孩子的心,往往無人知曉,甚至不予理會。

所以小孩子的視角放到最後,也是全片篇幅最長的部分。前面的兩段,先由兩個成年人去看世界。

從單親媽媽視角看事件局部

首段讓觀眾代入單親媽媽的視點。《小偷家族》的出色演員安藤櫻載譽歸來,再次擔演是枝裕和的作品。安藤櫻演的媽媽麥野早織,丈夫已離世,她帶茤壑p學的兒子麥野湊(黑川想矢飾),在長野縣諏訪市相依為命。諏訪市看上去不錯,沒有大都市那般人煙稠密。小鎮環境開揚,畫面偶爾強調湖光山色。周遭有山有水,有時小孩子騎茬璅悄咫˙楚B鑽進荒廢的火車隧道,即到達別有洞天的隱世秘境。

單親媽媽的日子過得還可以,日間於洗衣店打工,晚上回家照料兒子起居。電影的故事,由某夜市內一場大火開始講起,起火建築物的一層為少女酒吧。敘事共分3段,火災場面是以出現過3次。火災發生後不久的日子,湊的行為開始有點奇怪,媽媽懷疑他有沒有在學校遇到欺凌。《怪物》這段從媽媽眼光看事情的局部,令觀眾一度以為它大概要批判學校體制了。事實上,湊念的小學難以理解。一個叫保利的老師(永山瑛太飾)涉嫌對學生施暴,而校方不知怎的竟置若罔聞。

媽媽至少三次到校找校長與教師理論。校長由田中裕子飾演,香港觀眾最熟悉她固然是《阿信的故事》。久違的裕子,年近古稀了,今次演校長極好看。眼神總在閃避、言行永遠慢條斯理的;初初完全看不透,還有點假惺惺的感覺,慢慢才叫人明白點底蘊。媽媽在校長室與校長及教員的對峙,鏡頭貼得很近。學校敷衍式處理事件、機械式的卑躬屈膝(「禮儀」背堨i以非常偽善),令媽媽有次終於按捺不住,大發雷霆地痛罵校長:「你入面的不是人心!」

新入職老師角度 反映學校偽善

《怪物》第二段就從保利老師看世界。好玩的是,之前從媽媽角度,保利老師言行怪異,絕不適合為人師表。當視點掉過來,他人品竟然不壞。他同樣來自單親家庭,刻下有個去到談婚論嫁階段的女友(高晱R希飾)。他性格單純、愛吃糖果。那家小學,他剛到職不久。對比其他資深同事,保利老師顯得較稚嫩,卻因此沒有太計算及偽善,多些熱忱與真誠。當他看到校長與同事如何「綵排」家長會面,連校長的家庭合照如何擺放都機關算盡,臉上流露出不敢置信的表情。

學校為何敷衍處理疑似欺凌事件?從保利老師看去也有因果。《怪物》要暗諷網絡時代、投訴文化大行其道下,教育工作之難?對白有提及欺凌事件會影響學生升學。保利有同事說:「現在家長比學生更難湊。」安藤櫻演的媽媽,坦白說不算「怪獸」(戲名其中一個由來?),然而學校的管理層為了自保,加上對單親媽媽抱持成見,統一把她當難纏的父母對待。校長:「實情是怎樣,根本不重要。」真相靠邊站,只要公關處理得宜、給人良好形象就對了。

校長還牽涉另一宗悲劇,她曾因此請假離開崗位一段時間。她疼惜的小孫女離世了,更不幸在於,意外是他丈夫不小心駕駛導致的。學校同事講八卦時流傳,當天開車的應該是校長本人。即是說,她涉嫌頂包或妨礙司法公正。關於這個,實情同樣不重要麼?能維繫校長及學校的形象就好?校長此角色滿耐人尋味的,意想不到,末段有些教人另眼相看。她與涉嫌頂包、成了階下囚的丈夫,也有段不錯的對手戲。

《怪物》3個段落、3組角色的敘事,每看一段都獲得新的資訊,填補、修正甚或顛覆之前的印象。說到底,它算是個關於「瞎子摸象」的現代寓言吧。有人把《怪物》與黑澤明的《羅生門》比擬,是也不是。《羅生門》的世界更悲觀,結論莫衷一是,敘事者受個人眼界與利益左右,講出事件南轅北轍的版本。《怪物》敘事的「盲點」,基本只在成年人身上;換上小孩看世界,真相明確,並沒那樣眾說紛紜。

第二段從保利老師角度去看,麥野湊是個欺負弱小的孩子。他心腸不好,有女同學告發,校園媕Y一隻死貓與湊有關。湊經常欺凌的對象,為同班的星川依里(柊木陽太飾)。當《怪物》最後40分鐘,把視點交到湊及依里這對小書友身上時,我們就發現實情並非如保利想像。

欺凌是為了偽裝?

必須說,柊木陽太這位小朋友的選角太出色了,標致可愛,演得極好。他演的星川依里,有種男孩在那個年紀時,特有的、介乎兩性之間的美。同樣念小五的湊,相對而言,他個子更高,也較粗豪。湊在與依里混熟以前,似乎常與班上另一些陽剛味的男孩為伍(一個姓蒲田的好像經常蝦蝦霸霸)。依里相反,他反而愛與女同學在一起。

整齣《怪物》的重心,去到第3個段落終於浮現了。d元裕二的劇本、是枝裕和的調度,原來最關心小男孩的長成。別說當今社會進步、兩性平等什麼的,我們潛意識根深柢固的男女角色定型(亞洲人社會尤甚?),恐怕仍相當八股。成年人有時一句半句驟聽無傷大雅的話:「你的男子氣概呢?」、「男仔之家學咩人鍾意花花草草?」搞不好已是小男孩成長的緊箍咒了。

湊的媽媽說,湊為人善良,夢見親人離開,醒來會大哭。《怪物》初段,我們並未見到他情感纖細的一面,反而覺得他個性倔強、有青春期常見的叛逆。全片下來,首段藉茈擦芊B2段保利老師的視點看世界,湊的一些行為,例如突然把鬈曲的頭髮剪短、在課室狂性大發亂丟東西,皆來得莫名奇妙。第3段我們始知,那都是有苦衷的。有時與男性的自尊有關,有時他竟然是為了保護好友。

麥野家父親缺席,好像順理成章的解讀為:湊這個孩子成長欠缺了「父親楷模」。但湊對亡父的感情卻是複雜的,他儘管惦念,同時也深深記虓磽~父親不忠的事(母親的口琱浀茞H化)。他與亡父的性格不同?母說亡父愛馬,雄糾糾的、奔放自由;湊則對溫馴的長頸鹿更情有獨鍾。

「男子氣概」的性別定型,遠遠不止長輩的潛移默化,男孩還得應付同儕的壓力。《怪物》那個高小班級的描繪真實,小男孩就是喜歡欺凌弱小去劃分出他者、鞏固自己的自尊。做人很難啊,像湊年紀輕輕,就要體會什麼叫「堨~不是人」。他與星川依里投契,卻由於怕同學嘲笑,表面只好繼續逞強。兩個小角色比較起來,湊迷失,很多時無法面對自我;依里從頭到尾真誠坦白,即使在學校受盡委屈,他沒有半點惱恨;繼續一副很隨和、陽光的姿態,永遠笑臉迎人。

依里也是單親家庭的孩子。我好奇像憑他父親(中村獅童飾)那副可憐的德性,怎會養育出如斯懂性、可愛的兒子?當然,依里父親也是社會性別定型的犧性品。他有次見到孩子的老師保利,聊不到兩句,就扯到「教書有多少收入」這種男人衝量個人價值的話題上了。這個經常酗酒的父親,大概覺得依里沒按照他心中「正常男人」的方向發育,罵他豬腦,揚言要把他糾正過來。

依里對父親也有不滿,只是大多收在心底而已。《怪物》看完有兩大疑團:一是校長有沒有涉事孫女的悲劇;二是依里隨身有具打火機,那場火災跟他有關麼?湊某次問依里:「少女酒吧是你放火燒的?」(事發時依里父親在那處?)依里回答的竟是:「飲酒對身體不好。」別看輕小孩子,他們也懂得迴避問題呢。

走入荒廢秘境 逃離世俗枷鎖

湊與依里,怎樣才可以跳出師長、同儕的眼光,世俗的性別定型期許?他們獨處的時光最美,影片特意安排一條櫻花盛放的小路,上學前或下課後,湊跟茖怢蔽漕B伐緩緩向前,觀察他調皮的一舉一動。其次,全片最關鍵的場景,就是兩個小孩百分百遠離文明,投奔到荒廢隧道與列車的秘境了。

再一次,電影中早慧的小孩不埋首手機、不在乎IG打卡的形象,手機充其量用來照明。小孩子發揮無限想像力說故事,侃侃而談宇宙如何珝(很喜歡「屎返入屎忽」這句台詞);他們把車卡點綴得美輪美奐、張燈結綵;他們吃麵包、童星點心麵等簡餐,把紙張貼到額上玩猜圖遊戲。兩口子日子過得自給自足,沒有食物金字塔底層的Wi-Fi也沒問題。

《怪物》最好看是那個片段?湊與依里無拘無束在草地上奔馳,綠草嬌嫩、空氣清新,他們興奮狂叫。d本龍一的鋼琴鍵敲得特別輕快響亮。

「幸福是人人都可擁有的。」《怪物》真的關於BL?還是成長期情感的曖昧?無關痛癢了。七情六慾的糾葛,即使成年人又有多少能弄懂?湊與依里在那個無人干涉的國度,互相看顧愛慕,彼此的心走得那樣近。「我一點都不可憐」,他們比起影片其餘的人物,都要來得清醒與幸福。

《怪物》看畢,到底誰是「怪物」?這個可再討論,或許不少角色,都有點蛻變成「怪物」的特質。唯一肯定的,「怪物」二字絕對不是指電影海報╱劇照上,那對一身泥濘回眸,以幽怨的目光,凝視荍畯怐澈臚l。

放映時間和地點

9月10日9:30pm

TIFF Bell Lightbox

9月11日3:00pm

Scotiabank Theatre Toronto

更多搜 尋 戲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3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