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試點開通無人駕駛巴士
響應中央「人工智能+」 車身雷達可辨車識人

[2024.03.08] 發表
周日,北京市通州交通委試點的無人駕駛小巴運行,並開通了三大文化建築周邊自動駕駛接駁服務,吸引不少市民及遊客親臨體驗。(王佩凡攝)

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寫入「人工智能+」行動,隨即引起不同行業及輿論熱議。就在李強宣讀有關國策的兩天前,北京市通州區趁「兩會季」來臨,開通首條無人駕駛巴士路線,提前展示「人工智能+」實戰成果,吸引大批民眾和遊客嘗鮮。

不設駕駛室,沒有方向盤,看不到油門和剎車,通州一輛造型科幻的無人駕駛小巴正在試點運行,全程自動識別障礙物,駕駛平穩安全。

從上周日(3日)起,通州交通委試點開通了三大文化建築周邊自動駕駛接駁服務,乘客可免費試乘往返郝家府地鐵站等地。小巴每天上午10時起運行,中午返回停車場充電,下午1時半開始繼續運行至下午4時。每趟車間隔15分鐘,乘客可通過指示牌找到巴士站。

僅容9人 現試乘人龍

記者昨日(7日)在現場可見,小巴車身不到6米長,圓滾滾的外殼設計,配上被桌板隔開的對向灰色座椅,只能乘坐9個人,踏上巴士一刻,讓人感受到濃濃的未來科技感。

從通州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開始,這輛無人駕駛小巴備受歡迎,被很多人圍住拍照,紛紛想坐上兜一圈。排隊試乘的人很多,還有人專門從北京以外趕來,記者在排隊等待後,終於也「勇敢」踏上這輛小巴。

起步、轉彎、直行,每一個步驟都非常順暢,拐彎時,還能讓對面直行車輛先行,遇到行人也會停車。這是因為小巴車身四周安裝了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可迅速辨車識人。除了因為安全原因現在只能用低於時速40公里的速度行駛以外,和「有人駕駛」的車輛對比,並無體感上的區別。

李強提「人工智能+」 監管呼之欲出

今年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強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AI)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報告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也在其列。

當中提到「人工智能+」引起熱議,外界關注會否如9年前前總理李克強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互聯網+」一樣,引領創新運動,深遠影響國家社會、經濟、基建等諸多方面。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以AI為核心之一的無人駕駛技術在中國已經形成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北京也於去年開放智能網聯乘用車「車內無人」商業化試點。

AI時代雖然來臨,但對AI的監管及要求也顯得更加迫切。此次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金杜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張毅提出AI監管方案;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河南公司總經理樓向平建議構建系統化的AI法律法規體系,建立AI責任認定和追責機制等。

業界則更加希望藉此機會,AI領域得以全面發展。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帶來8份建議,全面聚焦「人工智能+」。

他建議整合各方資源,發揮舉國體制優勢,頂格推進,加快制定國家《通用人工智能發展規劃》。

明報記者 王佩凡

更多中國要聞
疆書記:伊斯蘭教必須中國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黨委書記馬興瑞昨日出席全國人大新疆代表團審議會議,他提到,「三股勢力」(暴力恐怖、民族分裂、宗教極端勢力)還是活動很... 詳情
今年全國人大會議議程之一是審議《國務院組織法(修訂草案)》,新華社昨引述多名代表委員對修訂表達支持。 九三學社江蘇省委會副主委盧敏說,... 詳情
今年是全國兩會在疫後首次開放團組會議,首日的全國人大重慶代表團開放日非常火爆,大會原先安排的80個記者座位在會前40分鐘已坐滿,不少記者要站... 詳情
海南自貿港明年封關,海南省財政廳長蔡強昨日出席省全國人大代表團開放團組會議後接受本報訪問表示,海南自貿港對標全球較成熟自由港規劃建設,香港就... 詳情
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副市長張海華昨日針對今冬「爾濱」現象級冰雪熱表示,「人山人海的冰雪大世界,人頭攢動的中央大街,讓我們真切感受到...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