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科生瓦努阿圖義診 赴波蘭助烏戰難民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內外全科醫學士課程於2016/17學年起設「增潤學年」,要求學生於三年級選擇參與服務或人道救援工作、研究實習或增插課程。有學生遠赴醫療資源匱乏的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協助義診,在當地診所、急症室協助3個月後,書寫報告提供解決方案,拆解當地糖尿病氾濫成因,建議用標準化指引改善診所運作。還有學生在波蘭為烏克蘭難民提供精神支援,過程中重拾成為「無國界醫生」的初心。
港大三年級醫科生陳衍樺在增潤年到瓦努阿圖參與志願醫療服務。他稱瓦國醫療資源有限,有60多個島嶼有人居住,卻一部CT(電腦掃描造影)機都沒有,全國最大的醫院也僅有一部X光機和一部超聲波掃描機;診所人手也不夠,雖有數名註冊護士長駐,但醫生採取輪換制,有時甚至無醫生。
陳衍樺續指,許多當地人未必能獲及時救治,他曾見到體重30公斤的6歲孩子因長期患有腦水腫,頭圍達60厘米;還有60歲病人因膝蓋長期真菌感染導致纖維化,影響日常行走,形容這些都是本港永遠不會出現的病例,令他學會如何在資源有限下靈活應變,並提供高品質的醫療照顧。
拆解糖尿氾濫成因 籲訂標準診療指引
志願服務結束後,陳衍樺撰寫增潤年報告時嘗試提出方案,冀解決當地糖尿病氾濫的問題。他表示,受全球化導致的飲食變化影響,當地市民主食從根莖類轉向白米,還會不時吃零食、炸雞,加上食量奇大,令糖尿病氾濫。他分析診所數據後認為,由於當地醫生採用輪換制,各國駐地醫生應對糖尿病的辦法不一,因此提出需為瓦國診所制訂標準化的診療指引,強調新指引參考缺乏胰島素、到診所交通不便等因素,在有限資源前提下制訂,要「貼地」。
服務婦孺 重拾無國界醫生初心
另一港大醫科生陳心竹則在增潤年去波蘭,服務受俄烏戰爭影響的烏克蘭難民。她說,當地難民主要為婦女和兒童,服務包括組織兒童活動,例如教導孩子英文、唱歌,「帶出一些正向信息,讓他們知道自己被愛被尊重」。她又說,每周會為難民婦女安排工藝活動,舉例曾共同製作烏克蘭餃子,形容雙方建立了深厚關係,這段經歷也令她未來從事無國界醫生或志願醫生工作的志向更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