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市佔率升至6% 成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生產商
在努力擴充產能及受惠國策的情形下,內地最大晶圓代工生產商中芯國際(0981)全球市場佔有率,由去年起已攀上及持續維持在第三名,比2023年跳升兩級。另一方面,一向穩守第二名的三星電子,近年市佔率卻江河日下,令中芯和三星電子的市佔率差距史無前例地縮窄。
台積電一騎絕塵 市佔率達67.6%
根據TrendForce最新發表研究報告,2025年首季全球首十大晶圓代工生產商總營收364.3億美元,按季跌5.4%。台積電繼續排名第一,今年首季營收255.17億美元,按季跌5%,但市佔率逆市升0.5個百分點,達到67.6%。至於其最大競爭對手三星電子,繼續排名第二,但今年首季晶圓代工營收28.93億美元,按季跌11.3%,市佔率跌0.4個百分點,至7.7%。中芯方面,今年首季晶圓代工營收22.47億美元,按季升1.8%,市佔率升0.5個百分點,達到6%。這令中芯的市佔率繼去年升上第三名後,繼續維持。第四名是聯華電子,今年首季市佔率4.7%,按季相同。第五名為格羅方德,今年首季市佔率4.2%,按季跌0.4個百分點。
三星市佔率跌至7.7%
觀乎近幾年聯華電子和格羅方德基本上只吃老本,既不願投資在精密製程上,又沒有大幅擴充產能,中芯在未來繼續維持市佔率第三名,應可審慎樂觀。不過,內地有部分媒體的解讀並非只限於此,認為中芯未來有可能取代三星電子,成為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生產商。對於這個解讀和預測,筆者認為,這是對中芯期望過高,至少在短期內機會不大。因為只要多看之前幾季數據(見表),從整個趨勢來分析,可判斷三星電子在晶圓代工市佔率顯著下跌,與中芯的差距大幅拉近,主要是被台積電搶去份額的客觀效果,這基本上和中芯關係不大。中芯只是從不思進取的聯華電子和格羅方德手上搶到些少市佔率而已。
中芯被「卡脖子」 難搶三星市場
另一方面,從製程精密度來說,中芯受到美國出口管制政策影響,現時被卡死在單次曝光14納米,要靠雙次曝光才變相達到7納米製程的效果,但缺點是會令生產時間大幅延長,成本增加,兼良率下跌。基本上,內地企業當中,主要只是無法購入手機處理器和人工智能處理器、不得不自行研發的華為,以及其他少數自行研發處理器的小公司,才願意用這種製程。即使同樣自研手機處理器的小米,也不願使用。雪上加霜的是美國拜登政府在2022年10月7日已宣布,對中國實施新的半導體技術出口管制,原則上,可製造16或14納米或更精密製程的邏輯晶片、18納米或更精密製程的DRAM晶片的半導體設備,都不能出口到中國內地。換句話說,在精密製程方面,中芯其實很難再增產,除非是28納米國產光刻機成功量產,兼支援多次曝光。但一般相信,即使28納米的國產光刻機成功量產,初期型號也無法支援多次曝光,要等更換部分零件的改良型號才可以。至於成熟製程方面,三星電子和中芯的直接競爭十分有限。
據外媒報道,三星計劃在明年初推出的Galaxy系列智能手機繼續採用高通旗艦級處理器。但有別過往,這款For Galaxy版處理器將不會由台積電代工生產,而是交由三星自行生產。過去幾年,高通一直為三星Galaxy設備量身打造專屬的For Galaxy版「驍龍」處理器,通常是標準版的輕度超頻版,但也是由台積電代工生產。
但最新報道,高通下一代處理器兩個版本將分開生產。其中一個版本由台積電3納米製程製造,供應其他Android手機商。另一版本由三星以2納米製程代工,專供三星Galaxy設備使用。
三星晶圓代工業務近年被台積電愈拋愈遠,因為它的3納米製程良率不佳,令很多潛在客戶轉投台積電。不過,三星2納米製程仍在測試中,儘管良率已逐步提升,但業界估計,現時只是約40%。
筆者估計,高通願意考慮將下一代處理器的For Galaxy版交給三星生產,主因是三星的要求,多過認可其製程可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