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廠崛起 新藥量超歐趕美

[2025.07.21] 發表
圖為去年康方生物依沃西單抗首批發貨儀式。去年世界肺癌大會在非小細胞肺癌治療,接受依沃西單抗治療患者無惡化存活期11.1個月,表現優於德國默克集團Keytruda的5.8個月。

DeepSeek創辦人梁文鋒曾稱,過去數十年中國多模仿別人科技,少參與創新,希望中國走出困局,同樣情?亦在中國藥業出現。過往多靠仿製藥起家的中國藥廠,近年在生物科技舞台上大放異彩,研發新藥數量、質素正追上一線國家,漸獲歐美當局認同藥物成效,令中國生物科技界被形容為「DeepSeek時刻」。有分析指出,中國生物科技界突然冒起,與環境有關,如國策、中國病人群體大等,但亦憂慮美國或因政治風險,打壓中國藥業成長。明報記者 鄭智文

綜合報道:彭博、《時代周刊》、華爾街見聞

昔日中國製藥物有不少廉價仿製品,部分藥物亦品質不佳,最近表現卻叫全球藥業刮目相看,漸受藥物監管機構及西方龍頭藥廠認可。彭博評論,中資藥廠正告別昔日「仿製」的日子,開始挑戰西方國家在藥物創新的主導地位,為生物科技界帶來結構性變革。去年中國進入研發階段的抗癌、減肥等新藥數量,激增至逾1250種,遠超歐盟,並接近美國的約1440種。

中國去年研發階段新藥激增至逾1250種

回顧10年前,中國在全球創新藥物研發管線中有160種化合物,佔比不足6%,落後於日本及英國。然而2015年起,中國全面改革藥品監管體系,簡化審查流程,做好數據品質標準,並提高透明度。另一方面,「中國製造2025」計劃為生物科技界帶來資金。彭博認為,上述因素均吸引海外負笈及培訓的科學家和企業家回流,帶領中國生物科技業創高峰。

研究成本低易招攬病人臨?試驗等成優勢

藥廠解決方案公司Norstella思考領袖副總裁Daniel Chancellor指出,現時中國不僅與美國幾乎齊頭,成長趨勢亦快,中國新藥上市數目有機會未來數年內超越美國。

為醫保公司的中國戰略提供諮詢服務逾20年的諮詢公司LEK上海分部執行合伙人陳瑋稱,現在中國研發新藥的規模前所未見,產品具吸引力,且發展迅速。

彭博分析,中國生物科技公司崛起,有賴研究成本較低、速度較高,又有龐大病人群體作研究,加上醫療網絡集中,為中國藥廠抬頭創造環境。由此中國醫生可更快地招募臨?試驗參與者,所需時間較短,例如癌症和癡肥藥物的早期試驗中,中國醫生招攬病人的時間僅是美國一半。據GlobalData數據,自2021年起,中國已成為臨?研究的首選地點,開始了全球最多的新試驗。

2021年起成臨?研究首選地

回顧5年前,生產最多創新藥物的五十大企業中,只有5家中資企業;然而到2020至2024年間,則升至20家為中資企業。英國醫保顧問公司Treehill Partners創辦人Ali Pashazadeh指出,中國在生物科技有高質素創新已不算新聞,並將成常態。

中國生物科技在數目上令人眼前一亮,連質素亦有顯著進步,逐漸登上國際舞台,與龍頭藥廠比併或合作。去年世界肺癌大會上,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治療,康方生物(9926)的依沃西單抗與德國默克集團的Keytruda對比,接受依沃西單抗治療的患者無惡化存活期為11.1個月,採用Keytruda的患者,無惡化存活期為5.8個月,成績以依沃西單抗較優異。

康方生物治肺癌藥 效果勝德國默克

今年5月,三生製藥(1530)與輝瑞(美:PFE)達成授權協議,將其自主研發的PD-1/VEGF雙抗藥物SSGJ-707中國內地以外的全球開發、生產、商業化權益,獨家授予輝瑞,預付金額高達12.5億美元,創中國創新藥物預付金額紀錄。此外,傳奇生物(美:LEGN)開發的細胞療法,亦被指有潛力對治血癌,並伙強生(Johnson & Johnson)(美:JNJ)推廣療法,曾獲快速審查資格,並獲認定為勝過一種美國療法。

彭博稱,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歐洲藥品管理局等全球最嚴格的監管機構,亦日益認同中國藥品前景遼闊,認為可投入更多資源以加快審查中國研究,並予以優先審查、突破性療法認定、快速通道資格等便利措施。彭博數據顯示,截至去年,中國獲得這類快速審查方面略為領先於歐盟,若計及歐盟生產近年大受歡迎的減重藥Wegovy,更象徵中國有顯著優勢。

中國創新藥物崛起,卻可能掀起新一條地緣政治戰線。《時代周刊》指出,數十年來中國政府一直重金投資在國內生物科技業,美國正急速失去陣地予中國,從關鍵醫學到防衛技術等範疇不等。美國國會有委員會警告,美國快在另一個對國安關鍵的行業,失去領導地位。

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分析師Jack Burnham稱,生物科技是中美科技競爭其中一個衝突前線,除生物科技的經濟影響及軍事潛力外,一旦美國人依賴中國藥物,中國創新療法可能被用作政治工具。因此,彭博認為美國政府有意阻止中國生物科技增長,例如限制科學設備出口、妨礙投資等。美國監管機構表明,僅在中國測試的結果,不足以支持批准藥物,變相中資生物科技公司若想打入海外市場,須另花心力在全球研究,證明藥物對其他人同樣有效。

國家新興生物技術安全委員會(NSCEB)建議,美國在減慢中國進步時,自己生物科技界也要加快發展,但要實行得到,有賴業界與政府切實合作。如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長小羅拔甘迺迪最近就揚言,要加快推動美國生物科技成長。

分析:政局令人才回流 利華藥業發展

中美之間的政治風險,一般被視為不利中資企業的因素,但分析師看法未必如此。富蘭克林鄧普頓投資組合經理徐力高認為,政局反令更多人才回流到中國,進一步增強國內研發能力。Jefferies亦持樂觀態度,該行亞洲醫療保健研究主管崔翠認為,許多中國生物科技公司已有美資伙伴,故被視為服務提供者多於產品出口商。該行估計,即使美國提高關稅,亦不會妨礙中國生物科技企業成長。

更多國際要聞
供應緊張 紐約房價料創新高
美國總統特朗普銳意在今年再減息,在利率下行時,對準買家來說是不錯「上車」機會,亦對美國房地產市場屬利好因素。今年第一季紐約市房價中位數上升1...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