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郵:特視關稅如「外交萬用刀」攫利益
《華盛頓郵報》上周六(9日)援引美政府內部文件報道,總統特朗普把關稅當作「外交瑞士軍刀」,把國安、盟友防務與個別企業訴求納入貿易談判,官員把貿易談判視為達成遠超「縮減美國慢性貿易逆差」目標的契機。
文件指國務卿魯比奧曾獲呈草擬備忘,考慮要求美方貿易伙伴在國際海事組織(IMO)10月表決時,投票反對限制大型貨櫃船溫室氣體排放的「淨零框架」,並把此議題「植入」與新加坡等海洋國家的談判中。
文件又指美方在同步與18個伙伴展開談判前,擬把軍事基地、艦艇停靠及採購美製裝備等納入協議要點。
藉談判遏華影響 另施壓個別企業
為遏止中國影響,美方打算以關稅威脅推動多項安排:對柬埔寨揚言徵49%關稅,換取美海軍定期停靠與演訓,並要求禁止中方在雲壤基地部署;促以色列移除中國資本在海法港的經營權;敦促澳洲就中國背景企業營運達爾文港「發出將重議安排的信號」,總理阿爾巴尼斯競選時曾承諾收回本地所有權。東非方面,要求馬達加斯加拒絕中方建軍事基地,毛里求斯評估剔除華為、中興、海康威視設備;阿根廷則被建議對中方太空設施加強「民用限定」管控。
在一份長8頁的「補充談判目標」清單中,美方官員承認潛在協議將涵蓋「傳統上不屬於貿易協議」的議題,包括軍事駐紮。官員也討論向他國施壓,以為個別企業如能源公司雪佛龍(Chevron)、馬斯克的星鏈(Starlink)等取讓步。
多名觀察者指做法罕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副總裁卡特勒說:「這是我首次見到把此類要求寫入貿易協議。」一名國務院員工稱文件「在政府內部引發震盪」。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經濟項目主管拉克指出,多國未報復加徵關稅,或因擔心美方把競爭升級到退出北約或調整駐軍層面。(華盛頓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