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御古今:仁以愛人 民胞物與

[2025.09.30] 發表
(圖:Virinka@iStockphoto/明報製圖)
(圖:Virinka@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文憑試中文科的閱讀與寫作考核,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掌握好中華價值的核心概念,不僅是應試的關鍵,更是做人處世的根本準則。正如「仁愛為接物之本」,我們可從心懷仁愛、培養善念開始學習。

■價值錦囊:仁愛(圖)

◆典籍: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

樊遲問仁(的內涵),孔子答:「關愛他人。」

◆定義:

以血緣親情為起點,推及社會關懷與萬物共生的倫理實踐。

◆內涵:

(1)本質──惻隱之心

* 同情、憐憫之心

* 語出《孟子》

(2)實踐──己立立人

* 修養好自己和別人

* 語出《論語》

(3)境界──民胞物與

* 視民如同胞,視物如同類

* 語出《西銘》

(4)關連

* 醫療倫理中的「全人照護」,企業對社會的責任。

◆核心:

以推己及人的情感為基礎,既包含「惻隱之心」(《孟子》),也要求「克己復禮」(克制一己私慾,使言行合乎禮義;語出《論語》),形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愛自己的親人,仁厚地對待其他人,並推而廣之,愛護天地萬物;語出《孟子》)的推恩實踐。

●歷史典故:(圖表)

◆原文

《左傳.子產不珔m校》

「鄭人遊於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珔m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狺均H』」(節選)

白話翻譯

「鄭國百姓在鄉校聚會,議論朝政。(官員)然明對子產說:『摧珔m校,如何?』子產回答:『為什麼(珣)?百姓早晚來到這堙A議論施政好壞得失。他們稱善的(政策),我們就推行;他們批評討厭的,我們就改正。這正是我的老師,為什麼摧狴式H」

◆解說

將輿論監督視為「仁政」的實踐

子產作為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將輿論監督視為「仁政」實踐的一部分。其核心在於「以民為師」的謙卑與「聞過則改」的胸襟,體現了統治者對人民的尊重與關懷,打破「防民之口」的專制思想。

◆現代應用

現代民主社會中,政府透過社群媒體、公民聽證會等渠道傾聽民意,正是子產精神的延續。企業管理中,員工意見箱與開放式溝通文化,亦體現了「仁愛」價值觀對組織治理的影響。

◆延伸思考

當代資訊爆炸,「鄉校」已轉化為網上平台。如何在保障言論自由與維持社會秩序間取得平衡?這需要決策者具備子產般的智慧與胸襟——將批評視為改進契機,而非威脅。

●文學典故:(圖表)

◆原文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節選)

◆白話翻譯

「如何能得千萬間寬敞房屋,庇護天下貧寒讀書人,(讓其)展露笑顏,風吹雨打也安穩如山!唉!什麼時候眼前能看到這些高聳的房屋,(即使)只是我房子獨破,我凍死也心甘!」

◆解說

自身困頓仍心繫蒼生

杜甫在自身困頓時仍心繫天下蒼生,將「推己及人」的仁愛情懷推向極致。這種超越個人苦難的悲憫意識,構成捨己為人的仁愛精神與實踐。

◆現代應用

現代社會的生活安全網、公營房屋、慈善基金等,皆是這種精神的制度化體現。疫情期間醫護人員對於病毒所知有限,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卻緊守崗位,選擇「捨小家為大家」的奉獻,亦展現了這種關愛別人的共情力。

◆延伸思考

在個人主義盛行的當代,如何避免「仁愛」淪為道德綁架?或許需借鑑杜甫詩中發自內心特質——仁愛應是主體精神的昇華,而非外在強制的義務。

●神話典故:(圖表)

◆原文

神農嘗百草《淮南子?修務訓》

「古者,民茹草飲水……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節選)

◆白話翻譯

「古時,人民吃草飲水……當時很多疾病毒傷的禍害,於是神農氏開始教人民播種五穀……親嘗百草(辨別)味道(藥性)……(曾)一日遭遇七十種毒害。」

◆解說

肉身試驗以造福群體

這則神話將「仁愛」提升到敢於奉獻,甚至犧牲自我以造福群體的高度。神農作為文化英雄,以肉身試險,探索自然規律,體現了華夏文明「厚生愛民」的關懷。

◆現代應用

醫學研究者做臨H試驗、環保工作者深入污染區採樣或防災,皆是「嘗百草」的現代版體現。新冠疫情中疫苗研發者的奉獻,更延續了這種以科學實踐仁愛的精神。

◆延伸思考

面對科技倫理爭議(如基因編輯),如何界定「造福人類」的邊界?有關神農氏的神話提醒我們:仁愛需要智慧引導,盲目犧牲可能導致高危風險。

文•袁漢基

圖•Virinka@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本網圖文均有版權,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至任何印刷品或上載互聯網。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172期]

更多教育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