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冀建國家觀念學尊重 中學每周升旗唱國歌 有學生腦空白「只想快完」

[2017.11.15] 發表
獅子會中學會於升國旗後再到禮堂唱國歌,台上有數名老師和同學領唱。記者現場所見,部分學生有開口唱,部分人就靜默;而唱完國歌後便唱校歌,歌聲明顯較唱國歌時大聲。(馮凱鍵攝)
獅子會中學每逢周一都會舉行升旗和唱國歌儀式,升旗由該校升旗隊負責,全體學生(即使看不到國旗的)都要面向旗桿方向;升旗伴隨國歌,學生此時不用唱,但其後會在禮堂內在老師帶領下唱。(馮凱鍵攝)

【明報專訊】《國歌法》將在本港立法,獅子會中學自1998年起每逢周一都會在早會升國旗和唱國歌,但有學生不諱言唱國歌與愛國無關,唱國歌時腦海也沒特別想起什麼,「只想快點完」;校長林日豐說,每周唱國歌和升國旗旨在讓學生認識在這些場合應有的態度,希望學生建立國家概念,以及學會尊重。

明報記者 黃津琪

獅子會中學學生對每周一次升國旗和唱國歌已習以為常,周一的校園都會行升旗儀式。校長林日豐解釋,校方在升旗時只會播國歌音樂,但不會唱,同學在操場完成升旗後上禮堂,才會在老師和學生帶領下唱。記者在禮堂所見,有部分學生會跟荌菾篝q,部分則眼望前方,明顯沒有開口唱。

「個個唔唱 自己唱好傻」

有學生形容國歌「好少人唱」,只在有老師領唱時有較多人「唱出聲」,也有學生指有關活動對建立對國家的歸屬感沒太大幫助。中五生蔡詩錡笑言「個心都沒有唱,發緊夢」,她亦觀察到有同學會低聲談話,或擔天望地。中二生林錦灃和周啟胤亦說,很少同學會開口唱國歌,他倆為表尊重則「細細聲」唱,「個個都唔唱,自己一個大聲唱好傻,驚被同學取笑」,周更笑說「想快點完」。

反對噓國歌 「要尊重一下」

對於有球迷「噓」國歌,蔡詩錡和同級的林麗莉都指有關行為「不尊重」。林說,「活在同一國家,要尊重一下」;至於近期有球迷在播國歌時高喊「去廁所」以蓋過國歌音樂,林認為「最多都是沉默,『借禶N』不是太好」,蔡則認為國旗和國歌對一個國家具象徵意義,侮辱任何一樣都猶如侮辱該國。

被問到國歌法實施後,會否在唱國歌時更留意行為,林錦灃指如有人「噓」國歌,「會走開,(怕)不關事的都『入數』,企隔籬都有少少驚」。林麗莉則說未立法前都會走開,因為每人也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意便走開。

校長﹕未如理想 要加大力度

前律政司長梁愛詩近日提出立法會可在立法階段時加入法例追溯力,但受訪學生普遍不接受。中二周啟胤說「不做都做了,當時都不知道有這條法」;中五蔡詩錡和林麗莉亦不贊成,指「過了便算」。

校長林日豐曾在加拿大念高中,對於加國學生對國家的歸屬感和國歌的尊重很深刻,「一奏國歌,同學都會暫時放下手上的東西,戴了帽子的也會脫下」,促使他在1998年成為獅子會中學校長後,提出逢周一升國旗和奏國歌,但直至現時,他認為本港學生的態度仍未如加拿大般理想,「homeland(祖國)概念對他們來說較遠,但沒有國何有家?所以接下來要加大力度教育」。他又提到有人會說加大力度教育便是洗腦,「但國家便是國家,要讓學生知道中國是我們的國家」。

更多港聞
港足戰黎巴嫩  噓國歌聲依舊
【明報專訊】亞洲盃B組外圍賽昨晚在香港大球場上演,香港足球代表隊主場迎戰黎巴嫩,賽事吸引10,109人入場,其間再有球迷在奏國歌時報以噓聲,... 詳情
團體中學外派港獨單張
【明報專訊】中學生組織「學生動源」和政團「香港民族陣芋v,昨在近20間中學或大專院校門外派發宣傳港獨的單張,上面印有「衛港保民 唯有獨立」和... 詳情
人代姚祖輝:青年噓國歌僅百厭
【明報專訊】人大常委月初通過將《國歌法》納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透過本地立法在港實施。港區人代姚祖輝(圖)現為浸會大學校董,他認為近年有學... 詳情
林鄭﹕信一地兩檢議案今通過  泛民稱已做到盡
【明報專訊】立法會今日將繼續審議政府一地兩檢議案,特首林鄭月娥昨日表示按現時立法會議事程序,「相當有信心(pretty confident)... 詳情
【明報專訊】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昨日公布官員民望,結果顯示,特首林鄭月娥的評分為58.9分,較兩周前調查明顯下跌3.1分,其支持率為50%、反對...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7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