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答題指引

[2021.04.15] 發表

【明報專訊】.新聞議題:置業難

.學習單元: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公共衛生

.顧問教師:聖公會梁季z中學通識科教師 周蘊靜

◆學習目標

知識

•了解港人置業困難的現G和衍生的問題

•認識政府置業支援政策,並了解其成效

技能

•歸納數據資料所示的特徵

•綜合不同資料的論點

態度及價值觀

•培養對香港住屋議題的關注

•關心基層市民的住屋狀G

■資料回應題

◆(1) 描述資料A表一所反映的特徵。

參考論點

•青年業主減

資料A表一顯示2019年60歲以上和退休者中自置居所戶主所佔比例均大幅上升,35歲以下的比例則下降,反映自置物業轉移至中年及老年人持有。60歲以上的自置居所戶主比例由1997年的21.4%大升至2019年的41.2%,增19.8個百分點;而退休者自置居所戶主則由1997年的16.5%升至2019年的29.5%,增13個百分點。相反,35歲以下的自置居所戶主由1997年的22.1%大跌至2019年的7.6%,減14.5個百分點,可見本港自置物業業主年齡層提升。

•置業門檻提高

資料A顯示,2019年自置居所住戶的月入中位數較1997年高,反映自置物業門檻愈來愈高。自置居所住戶的月入中位數由1997年的2.26萬元增加至2019年的3.5萬元,升幅達54.9%。可見2019年自置物業住戶的收入普遍較1997年的收入高,亦反映自置物業的收入門檻提高。

◆(2) 資料A數據如何反映資料C提及的兩個住屋現象?

參考論點

•物業集中在中年及老年人

從資料A表1的自置居所戶主特徵中,可反映出資料C所提及物業都集中在中年及老年人身上的住屋現象。資料A表一顯示,2019年60歲以上和退休者的自置居所戶主分別為41.2%和29.5%,而35歲以下的自置居所戶主只佔7.6%,從中可見,本港的自置物業多由中年和老年人擁有,與資料C所提及「不動產集中在中年及老年人身上」的現象琣X。

•青年置業負擔大

資料A表二描述不同組別的就業收入中位數,可反映出資料C所提及青年置業負擔大的住屋現象。資料A表2顯示,2019年全港25至34歲和15至24歲組別僱員的收入中位數分別是1.93萬元和1.37萬元,自置居所戶主的收入中位數卻高達2.5萬元,比25至34歲和15至24歲僱員收入中位數高兩成至四成。資料A數據反映本地青年月入與自置居所戶主的收入相距甚遠,反映青年置業的負擔很大,與資料C所提及青年置業負擔大的住屋現象琣X。

■延伸回應題

◆(3) 「 政府推出政策助青年置業,有效助青年向上流。」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此說法?解釋你的答案。

參考論點

很大程度同意:

→ 助青年資產升值

政府推出的置業支援政策能增加青年置業機會,當物業價格上升,擁有人的資產便能升值,有助青年向上流。政府現階段推出的置業支援政策,如居屋、綠置居、首置樓等,皆能讓申請者以低於市場的價格購入物業。對於經濟能力不高的青年來說,可借助政策更易置業。隨樓價上升,有助年輕業主資產升值,有助青年上流。

→ 助青年節省資金

政府推出的置業支援政策讓青年更易負擔自置物業,有助節省資金至其他有助向上流的投資上,有助青年爬上社會階梯。由於青年大多是首次置業,政府針對首次置業客所推出的首置樓和放寬按保樓價上限計劃(俗稱「林鄭Plan」)便能惠及年輕買家。他們能以更低的價格支付首期,並可將節省了的資金投資於學業、生意、高回報股票等,有助青年上流。

很小程度同意:

→ 政策無助青年置業

政府推出的置業支援政策未必能幫助青年置業,因此無助青年向上流。政府資助的房屋供應數量有限,而且部分價格偏高,讓初出茅廬的年輕買家難以置業。例如居屋申請競爭激烈,經常超額認購;白居二政策推出後,二手居屋的價格升幅大幅拋離私人樓宇;部分首置樓由發展商自行估價,長遠而言首置樓樓價可能與私樓市價分別不大。這些價格偏高、競爭激烈的資助房屋對於經濟能力不高的年輕買家而言,經計劃成功置業的仍機會渺茫,無助青年向上流。

→ 或致青年成負資產

即使青年成功置業,亦未必能循社會階梯向上爬。由於青年的經濟能力較低,近年政府亦放寬首置客按保樓價上限,讓更多未能負擔首期的青年買家申請八、九成按揭。但按揭愈多,還款期則愈長,買家的風險也會愈大。青年業主可能需更長時間供樓而成為樓奴,未能改善生活水平之餘,當經濟不景、樓市下滑時,如物業的市值跌低於未償還的按揭貸款,青年業主可能成為負資產苦主。因此青年儘管成功置業,政策亦未必能確保年輕業主能向上流。

■學習及答題指引,可於明報通識網下載:life.mingpao.com/htm/dl/20210415BZ.doc

[通通識 第707期]

更多教育
爆point大全:全球化下的公共衛生
【明報專訊】非傳染疾病(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及癌症等,是目前全球人類的主要死因,近年患者人數趨增,同時全球亦面對伊波拉病毒、新... 詳情
題型拆解:共識困難題  論點須更闊深入
【明報專訊】作答「諮詢達成廣泛共識遇有困難」的題目時,同學或當作「持份者衝突」題型構思答題,例如只指出持份者的觀點和理據、分析兩個持份者之間... 詳情
觀點與角度:通識科改革有益學生學習?
【明報專訊】教育局2021年2月2日向各中學發通函公布改革高中4個核心科目詳情,其中高中通識教育科將徹底重整成新科目,由「課程發展議會-考評... 詳情
概念解碼:新聞自由
【明報專訊】根據《基本法》,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新聞媒體被視為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之外的第四權(The Fourth Est... 詳情
新聞測驗:
【明報專訊】■(全球化) 1.英國的人權關注組織Grant Liberty稱,下列哪一個國家為掩飾人權紀錄差劣、提升國際聲譽,花費最少...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