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學堂:文字刀刀見血 赤裸表達生死

[2023.02.24] 發表
余華筆下的小說故事,不乏殘忍血腥的橋段,其「暴力美學」讓讀者反思人性。(資料圖片)
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孟京輝曾執導話劇版本的《活荂n,該劇由黃渤(左)、袁泉主演,於2012年9月在國家大劇院首演。(網上圖片)
余華曾非常討厭魯迅(圖),直至36歲後才改觀。(資料圖片)
2021年出版的《文城》,以一個發生於清末民初的故事為主軸,借主角林祥福顛沛起伏的人生故事牽引出軍閥混戰、匪禍氾濫等時代之殤,同時道出生命的脆弱與堅韌。(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余華的作品用字直白,簡練流暢,僅有高中學歷的他自嘲文筆簡練只因識字較少,更自言剛開始寫作時,連標點符號的格式也不清楚,一切從邊看邊寫學來。有評論指余華的文字「刀刀見血」,既冷漠又暴力,能夠將生命、死亡赤裸地以文字表達,原來因為他體內藏荂u叛逆因子」。

不甘當「打工仔」

余華出生於醫生家庭,雙親皆是醫生,工作忙碌得很,他的童年在缺乏父母陪伴下度過。他的生活也跟醫院密不可分,念小學時全家搬進正對蚗啀衁甄撠|宿舍,每晚伴茪J睡的不是父母說故事的輕聲細語,而是死者家屬的嚎啕大哭,「那幾年塈硠弘髐F哭喊的聲音,各種不同的哭聲,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我都聽了不少」。小時候的余華不懼怕死人和殮房,炎夏時更喜歡到殮房睡午覺,享受絲絲涼快。

跟不少「醫生世家」的子女一樣,余華父親希望他從醫,故中學畢業後他接受父親的安排,到海鹽縣武原鎮的衛生院當牙醫。雖然他厭惡規律的工作和環境,但還是做了5年牙醫,拔過萬隻牙,「每天8小時的工作,一輩子都要去看別人的口腔」,並形容病人口腔是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空閒時余華站在窗前看風景,偶爾看到在縣文化館工作的人在街上游手好閒,心婺r慕不已,決心要到文化館工作。「當時進入文化館只有三條路可走,一是學會作曲;二是學會繪畫;三就是寫作。對我來說,作曲和繪畫太難了,而寫作只要認識漢字就行,我只能寫作了」。因茬o個願望,他開始寫小說。

1983年余華在文學雜誌《西湖》發表第一部短篇小說《第一宿舍》, 同年11月某個下午,他接到一通來自北京的電話,「一家文學雜誌(《北京文學》)讓我去北京修改我的小說。當我從北京改完小說回家時,我才知道我們小小的縣城轟動了,我是我們縣媥史上第一個去北京改稿的人」。被邀赴京改稿一事令縣上官員得悉余華的文字才華,調他到文化館工作,成功轉工。

或許因自小進出醫院,加上5年牙醫歷練,余華早對傷口血[、病人哭喊聲、消毒酒精氣味習以為常,如在小說《許三觀賣血記》他能夠具體地描繪出抽血過程:「讓醫院堻戽坁滌w扎到他胳膊上最粗的血管堨h,然後把他身上的血往外抽,一管一管抽出來」;死亡對他而言更是常事,不少角色也「死於」他筆下,有些死法特別荒誕,如《活荂n主角福貴的孫子就因吃太多豆而脹死。

曾當名家的hater

「魯迅曾是我這輩子唯一討厭過的作家,但那是在我36歲之前。」余華如此直言自己對魯迅的恨意,究竟他們之間發生過什麼事?

余華學生時代正值文化大革命,那時的語文課本只載有魯迅和毛澤東的文學作品。他曾經提到,念小一時他曾以為全世界只有一個名叫「魯迅」的作家,成長過程一直被迫閱讀相關作品,覺得魯迅作品「沉悶、灰暗和無聊透頂」,更認定魯迅是他最討厭的作家。後來余華開始寫作,有評論家指他是魯迅精神的繼承者,他深感不悅,認為對方在貶低自己的創作。

余華一直是魯迅的hater,直至一名導演找余華策劃由魯迅小說改編的電影,他才真正閱讀魯迅的作品。他重讀既熟悉又陌生的文字,對魯迅描述故事和塑造角色的手法嘖嘖稱奇,由hater變為「魯粉」。魯迅終獲余華的「認證」,他尤其喜歡小說《吶喊》中的〈孔乙己〉,欣賞魯迅用字簡潔,卻對人物的描述非常具體,讚揚魯迅是個偉大的作家。

文字界的「暴力美學」先鋒

自寫作以來,余華一直被稱為「先鋒派作家」。到底有多先鋒?先鋒派指對抗傳統文化、具前衛和反叛意識的作品,余華曾在散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麼》提到先鋒派的定義:「當傳統開始自我革新的時候,就是先鋒性出現的時候。」他的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亦是這類型的作品,故事講述18歲青年外出找旅店時搭上順風車,結果車上的蘋果被農民搶劫,青年努力阻止但司機沒有理會,反而抱走青年的背包離去,最後剩下被暴打的青年。故事情節荒誕,文句天馬行空,如「下巴上那幾根黃色的鬍鬚迎風飄飄」等,新穎的寫作方式引來當時文化部部長王蒙、《北京文學》副主編李陀,以及其他文壇作家的注意。

談及余華,當然不免要提到《活荂n。小說主角福貴一生經歷多次親人離世,晚年時身邊只伴有一頭牛,是個慘得不能再慘的悲劇人物。余華表示,這部現實主義小說,所說的是「人是為了活茈豪郎茯/荂A而不是為了活茪坏~的任何事物而活荂v,其目光與筆鋒滿是現實的「暴力」。人們常說要尋找人生意義,余華便以《活荂n告訴讀者,其實活茪w經是種意義。

2021年余華出版新作《文城》,他將之定義為「非傳統的傳奇小說」,希望為讀者帶來另一種生命意義。雙親離世後,主角祥福遇上外省人小美,二人結婚生子,生活看似幸福美滿;豈料有日小美突然離去,祥福便離鄉別井展開尋妻之旅。祥福的人生不如福貴般悲慘,活茯O為尋找小美、照顧女兒和保衛溪鎮,比起為活茼茯/荂A他更像是為責任而活荂C故事滲有一份人性的情感,反映角色二人面對苦難時截然不同的態度。

■作家簡介

余華,浙江杭州人,年輕時曾當小鎮的牙醫,其後全職寫作,被稱為先鋒派作家代表,1983年發表首部短篇小說《第一宿舍》。小說《活荂n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Grinzane Cavour Prize),同名改編電影獲第47屆康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另一著作《兄弟》曾被指情節嘩眾取寵、低俗引起爭議,但仍獲得第一屆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其他著名作品包括《許三觀賣血記》、《第七天》等,其作品翻譯逾40個國家版本、全球銷量累計超過3000萬冊。

文:曾卓盈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26期]

更多教育
作家作法:有話不直說的意象(下)
【明報專訊】意象,是作者留給讀者的解謎遊戲,有些簡單易明,有些需要思考,讀懂後卻恍然大悟,領悟到作者的心思。一個好的意象,可以令文字昇華,香... 詳情
短篇搜查官:或聚或傘 共傘共情——余光中的〈六把雨傘〉
【明報專訊】學生:「新詩不就是分行的散文了嗎?」 老師:「新詩是新詩,散文是散文,宗派不同。」 學生:「要押韻的嗎?要對偶嗎?句... 詳情
字遊打卡:反浪漫之旅:林行止的奧地利遊
【明報專訊】「走過一條在地獄崖下蜿蜒的山道,是一段不算短的難走路程,這崎嶇小徑既可印證魯迅名言『路是人走出來的』,亦為英人所說『walkin... 詳情
時事中文:吊鐘花
【明報專訊】春天到!花朵漸漸盛放,我們可以到郊外賞花,前往八仙嶺自然教育徑遠足,就能觀賞美麗的吊鐘花。 ■新聞事件 山野賞吊鐘 ... 詳情
【明報專訊】魚:年年有餘 生菜:生財 髮菜蠔豉:發財好市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3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