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手記:智慧選路 /文:尚東美
【明報專訊】某天看科企介紹,說自家人工智能(AI)用於導航程式時,98%能選中最佳路線,讓記者想起之前經歷一次非常嚴重的塞車。
廣州塞車由來以久,每逢周五或假日前夕更慘不忍睹。那天正是周五,記者下午5時結束採訪,當晚6時約了上司吃飯,去餐廳一般只需45分鐘車程,心想應能趕到,誰知打開網約車程式一看,全城大塞,預計竟要85分鐘才能抵達。
從採訪地點到餐廳可選擇多條路,而路G瞬息萬變,記者抱荂u換條路可能會快點」的僥倖心理不停刷新地圖,忽看到前方可轉往備用路線A,地圖顯示是綠色,比原路快12分鐘,便馬上點擊「切換路線」。但到路線A發現車流也不少,路G從綠變黃。記者不死心,過一會又刷到備用路線B,比A快4分鐘……
司機見記者如此焦慮,安慰道,其實換來換去意義不大,因為路G不止你看到,大家以為沒車,都往這條路走,不塞也變塞。除非全城車輛都用同一個平台,以AI分配車流,用最快路徑將所有人導航到目的地,但這顯然不現實。
最後記者到達餐廳時,花約100分鐘,大塞車就是大塞車,換路線只是安慰途中的自己「盡髐O」罷了。
文:尚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