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關鍵詞:家庭結構 Family structure
【明報專訊】家庭是指經婚姻、血緣或收養產生的共同生活組織。家庭不僅是社會核心,亦承擔經濟、生育、教育、社會保障、宗教等多項功能,是凝聚社會的基本力量。核心家庭(夫婦;父母及未婚子女)為本港社會的主流,但情G近年漸漸出現變化。
家庭結構漸縮
「丁克家庭」興起
當社會朝向工業化及城市化發展,家庭結構逐漸縮小。香港家庭住戶人數趨向減少,小型家庭變得普遍,根據政府統計處,1961年本港家庭住戶平均人數為4.4,有30.5%家庭住戶有6人或以上,至2021年家庭住戶平均人數減至2.7,有28.7%家庭住戶人數為2,佔比最多。另外,由於生育水平偏低,沒有兒童的住戶比例上升,由2011年74.6% 增至2021年78.9%。中國內地亦有類似趨勢,2020年家庭住戶平均人數為2.62,較2010年的3.1人減少0.48,且較1982年的4.41人減少1.79。
家庭結構縮小以外,丁克家庭(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亦趨普及,即雙職夫婦不養育孩子。丁克家庭普遍而言較有孩子的家庭擁有更多可支配收入,夫婦生活及經濟條件或更寬裕。不過,丁克家庭衝擊傳統家庭觀念,如多子多孫、無後為大等。中國內地1979年起推行一孩政策,限制城市人口只可生一個孩子,至2015年正式轉為「二孩」;官媒《北京青年報》於2019年評論稱,內地約1980年代開始有更多夫婦主張不生孩子,當時爭議甚大,而首批丁克家庭近年開始步入晚年。該評論認為丁克家庭宜做好儲蓄、購買醫保及選擇養老機構等準備,以安享晚年。
「養兒防老」這傳統觀念的影響力亦隨家庭結構變化而減退。父母傾向依靠個人儲蓄以至社會保障制度養老,「防老」不再是生育的重要考慮因素;新一代亦普遍期望婚後享有較大的私人空間,不與父母同住。
精準扶貧單親家庭戶
雖然核心家庭仍是本港家庭戶的主要類型,惟隨茬璅迨彃陸_、離婚率上升等,家庭結構傳統格局面臨重組。根據政府統計處,本港單親人士由2001年的61,431人,增至2021年的72,279人;與年幼子女同住的家庭中,單親家庭比例於2021年為6.3%,高於2001年的3.9%。
由於要肩負照顧子女的重任,單親者就業時往往面臨更多挑戰。政府「精準扶貧」識別的扶貧對象包括3類:長者戶、單親家庭戶及茤苳寣C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2024年12月於《明報》撰文指出,單親家庭的家長雖以女性佔多數,但她們的勞動參與率是62.6%,較非單親人士的58.4%為高,亦即單親家庭的女性家長多靠工作維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不過,單親家庭2021年每月收入中位數是18,260元,遠低於非單親家庭的40,210元,而截至2021年3月底,單親家庭佔全部綜援個案的11.1%。
對於居於茤衁熙瞈侉豱岸寣A周永新建議提高他們入住公屋的機率,並提升單親家長參與勞動市場的能力。就居於茤衎o沒領取綜援的單親家庭,周建議提升單親家長就業技能,如透過就讀學校鼓勵其子女參與課後活動,以及擴大他們的社交圈子,並改善他們的住屋狀G。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1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