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七成藥廠願降價 拓副廠藥增器械供應商等 年省10億
【明報專訊】醫管局2023/24年度藥物開支達131億元,5年間增幅逾六成。局方早前成立「成本評估小組」與藥廠議價,有70%藥廠願意降價,平均減幅為兩成,多為治療癌症藥物。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日前介紹提升效能效益措施,包括加強藥物管理,他指不少藥物專利到期,局方亦會開拓高質素副廠藥。局方亦透過引入更多供應商、推行統一採購等,令採購醫療器械開支降低至少一成。高稱連同節能減碳,加強藥物及醫療器械採購等措施合共能一年節省約10億元開支。
醫管局總藥劑師崔俊明稱,「成本評估小組」會參考科學研究及醫療經濟學家提供的數據,亦會參考內地醫保價格,指內地人口基數大,議價能力強。崔稱減價藥廠多數為外國藥廠,以癌症藥物為主,又指本港「1+」新藥審批機制便利藥物來港註冊,提高競爭有助降低藥價。
「1+」新藥審批增競爭減成本
「三高」、慢性病、癌症藥物專利到期,價格有所下降,而副廠藥選擇增多,醫管局會積極引入高質素的副廠藥,並提及有正廠藥因副廠藥的價格低,為提高競爭亦降低價格,甚至低過副廠藥。至於如何確保副藥廠品質,他強調會檢驗副廠藥療效,如主要成分是否足量,有無雜質或有害物質,確保藥物安全有效及具品質保證。
料內地生產器械使用比例增
醫管局亦會主動聯絡內地及海外藥廠引入新科技藥物,崔俊明提及部分藥物仍處於第三期臨H試驗,但局方會評估後「主動出擊」,希望令病人有更多選擇,而此類藥物多為治療癌症藥物。
醫管局儀器採購有關開支減少至少一成。高拔陞指出,新冠疫情後與內地醫護交流增多,觀察到內地醫療器械已發展至很高水平,相信未來醫管局使用內地生產的醫療器械比例會有所提升,但強調更重要是引入更多供應商,促進價格與質素兼備的競爭。
另外,高拔陞稱現時醫管局已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Gen AI)協助醫生撰寫醫療報告及出院報告,相對於傳統人手處理,可減少40%的工作時間,減少33%工作量。達八成報告均可由AI撰寫,高稱AI可以處理用藥及手術療程等事實性內容,但對於涉交通意外或工業意外的醫療報告,需有醫生的臨H判斷,AI無法取代醫生。
節能減碳方面,醫管局總項目經理(工程)源虃椌磳隉A隨茯鴔瑑o展,醫院透過採用最新的節能技術,提高效率,建設綠色醫院,在2023年已節約7%能源消耗量,超越原定目標,約節省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