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壤及嫦六返回艙今起展出 科學館展國家上天下海成就 料吸18萬人
【明報專訊】嫦娥六號探測器去年帶回月球背面土壤,屬人類史首次,相關樣本今起在港展出。香港科學館今日至9月7日舉辦特備展覽「無盡探索:中國的航天、航空及航海」,展示國家航天、航空和航海三大領域成就,除展出月球正面及背面的各3份土壤,嫦娥六號返回艙及降落傘實物,以及萬米深潛採得的海水及礦石樣本等亦首次在港亮相,館方預料將吸引18萬人次參觀。
「國寶級」月背土壤成焦點
是次展覽包括航天、航空和航海三大展區,亦設香港展區介紹本港科學家在國家太空探測和深海探索中的重要貢獻,合共展出逾百件展品和裝置。
香港科學館館長(展品)袁月寶形容,6份月壤樣本屬「國寶級」,其他國家從未成功獲得月背土壤,今次展出的月壤有粉末狀和果粒狀,場內提供顯微鏡供參觀者仔細觀察。
據館方介紹,月球正面和背面土壤成分差異顯著,嫦娥五號帶回的正面土壤樣本來自月球較年輕的火山岩區,月背土壤則由嫦娥六號採自太陽系已知最大撞擊坑之一、南極-艾特肯盆地,為理解月球地質變化提供重要信息。
另展萬米深海海水 12米長征火箭模型
其他重要展品包括嫦娥六號的返回艙和降落傘、嫦娥五號月壤儲存罐等實物,以及奮鬥者號深潛器在馬里亞納海溝萬米深處採集的海水、礦石樣本等實物。此外,3件大型模型亦是焦點,包括置於科學館戶外、高約12米的1:5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長約10米的1:1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模型,以及展廳內1:8、翼展約6米的「運-20」大型運輸機模型。
強調互動 1:1仿真空間站供打卡
香港展區展品包括理大容啟亮教授團隊研發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及「火星相機」,前者曾助嫦娥五號和六號精準獲取月壤,後者則僅重390克。香港展區另展出浸會大學邱建文教授通過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帶回的海底冷泉動物樣本等。
是次展覽強調互動,館內設多個互動裝置,包括專門架設的1:1模擬仿真空間站,內設懸浮座椅,市民可在內拍照打卡。袁月寶稱,部分展品採開放式展示,不設圍欄,目的是希望參觀者可近距離觀賞。是次展覽在暑假舉行,袁期望市民可一家大小前來參觀。
是次特展包括於常設展覽廳票價內,不另收費。展覽期間會舉行連串導賞、探索、科學示範及講座等活動,包括邀請內地專家分享航空、航天及航海知識,以及國家在相關範疇的成就及未來規劃研發等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