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年代:國策推AI 創新教學喜憂參半 納考核教師壓力大 迭代快大學生感迷惘

[2025.09.29] 發表
秋季學期起,北京1400餘所中小學全面開設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課程,覆蓋全市183萬餘名中小學生。圖為北京市第二中學經開區學校的學生和機械人打招呼。(北京市第二中學)

【明報專訊】國家近期從戰略層面推動「人工智能(AI)+」行動,推動AI與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但是否獲得人們普遍接納融合,仍有不確定性。本報記者近日走進校園,觀察到滲透課堂、辦公室與校園日常的AI,對於前線教師而言,它是教學競賽中「為用而用」的形式壓力,也是情感表達與技術工具間的矛盾;對於大學生,它既是領域快速迭代下的方向迷惘,也是探索未來的機遇窗口。

明報記者 王佩凡

「太可怕了。」劉妍(化名)是這樣評價AI的。

劉妍是一名省會公立小學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她剛剛經歷完一場關於AI的培訓。「現在參賽(教學競賽)的那些老師,如果參加省級的,哪怕是市級的,也要在自己的課件前面用AI做一個動漫人物來進行導入。」她講述了這樣做的學習成本:「這些東西是需要你自己去學的,去找人花錢做的,並沒有成品直接讓你扒下來。而且那種攙雜AI進行導入的PPT,但凡要找人代做的話(收費)是4位數起的。」

對於這些老師,無論是4位數的花銷,還是在繁忙的工作中進行AI的學習,代價都十分高昂。

尤其是對於語文科目,「人類的語言還是由人講出來最生動。」高中老師小蕾表示。「一台冷冰冰的機器念李白、杜甫的詩,和人類飽含感情的朗誦,出來的效果也完全不一樣。」她說,「讓機械化處理人類情感就是很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情。如果AI也有情感,也跟人類的應該不一樣。」小蕾表示,「如果有人能代替我們上課,那是好的。但是目前我們沒有達到這些水平,AI一般都只是負責撰寫一些課件的導圖,和資料整理,不參與內容的創作。」

上課如增專屬環節

教師:AI競爭增負擔

劉妍也表示,原本她使用AI的目的是幫助處理文件、數據,出具報告,用在幕後。但現在教學方面需要用AI來進行,甚至現在的比賽,或提倡的教學風格要求把AI用在台前,展示教師在課堂上如何利用AI。而且這是上課時長、教學流程考察的一部分,像是設計了一個利用AI的環節,走向形式化。而為了展現老師們對AI這種新興事物的「敏銳程度」,很多時候競賽是「為了展示在課堂上如何使用AI」。

對於這些一線教師而言,教學競賽是他們爭取晉升的重要手段。年輕教師學習AI或許還有動力,而那些資深的老教師們,如何應對這波AI帶來的衝擊,還是重大考驗。劉妍也直言「感覺『捲』錯了方向」。對於老師來說,內容的意義大於形式。「我可以用AI,但不要強迫。」

並非所有學科都牴觸AI。採訪中記者發現,理科教師雖然也不滿形式主義,但會看到AI的一些「高效工具」優點:數學教師可用AI生成個性化題庫,物理教師通過AI模擬抽象實驗,化學教師借助AI可視化分子結構。這些應用可部分降低教學難度,提升學生理解的效率。

而當一些教師在講台前糾結AI的形式與本質,正站在職業選擇起點的大學生,則要直面AI帶來的機遇與迷惘。

8月份太古集團舉行的2025「香港青年科創英才研學團」的分享會上,同學們分享了印象深刻的故事。在阿里巴巴參訪時,有工程師表示在研究生期間,因為AI的衝擊,被迫換了8、9次學習方向。清華大學的張芷薇同樣選擇了電腦科學與技術,她表示現在行業仍處於變化中,在就業方面,她還沒有定好一個明確的方向。「現在在迷惘中沒問題。現階段還是在體驗,發現新的東西。」她打算在大學期間多走一走,多看一看,不要被AI盲目捲走,尋找自己合適的方向。

效率利器兼形式推手

AI應回歸以人為本

AI的命題,本質上是技術與人的關係命題。一名長期觀察內地政治生態的傳媒人形容,AI既是提升效率的「利器」,也可能成為形式主義的「推手」;既是機遇的「風口」,也伴隨茪閬V的「迷霧」。未來如何讓AI回歸工具本質,在尊重行業特性的基礎上實現「以人為本」的應用,屆時才真正是AI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時代來臨。

更多港聞
灣區熱搜:兩城際線開通 「灣區地鐵網」成形
【明報專訊】兩條廣東城際新路線廣州東環城際鐵路(番禺—白雲機場北)、琶蓮城際鐵路今日中午12時通車,與現有的廣惠、廣肇、廣清、廣州東環城際鐵... 詳情
【明報專訊】廣東城際鐵路由廣州地鐵集團屬下的珠三角城際軌道公司建設,廣東城際運營公司運營。廣東城際運營公司車站服務中心副總工程師張巧表示,兩... 詳情
【Emily】周守仁:共產黨都渴求愛 對話要同理心 話中梵關係非二元 北京都有唔同聲音
【明報專訊】天主教香港教區一直定位橋樑角色,主教周守仁樞機月中鶹D洲當地教區講座上話,自己未必同意內地一灠答k,但「共產黨人都係人,都有渴求... 詳情
【Emily】梁美芬羅馬大學演講 倡一國兩制解主權爭議
【明報專訊】唔少議員透過外訪「說好香港故事」。立法會選委界別議員梁美芬最近訪問意大利羅馬,並鷊磽a大學演講,建議國際參考「一國兩制」應對主權... 詳情
【Emily】港台×印尼國家電台 歌舞促進文化交流
【明報專訊】香港電台噚日鶳p石山荷里活廣場舉行電台節目Halo Jakarta! Hello Hong Kong! 特備活動 「Home S...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