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看文史:水(seoi2)
【明報專訊】買冒牌水引發政府罕有道歉,風波之盛始料不及:雖牽涉體制以至威信問題,但食水本身無安全之虞受眾亦非大眾,各方卻都不遺餘力尋覓「犯案」現場及過程。從文化細想,重視買水好像也不奇怪:相比歐洲會直接飲自來水,為何東方有大量款式的樽裝水?
■瘴氛
我們身處的嶺南這片山水,可有荂u原罪」:這堿O中原人敬而遠之的「瘴鄉惡土」,秦、漢南征都有大量士兵病死,唐代宋之問便有詩曰「處處山川同瘴癘,自憐能得幾人歸」。現代學者看來,瘴氣是山林霧氣,瘴癘大體是瘧疾或風土病,說穿了是北人對濕熱的水土不服。亦因此地瘴與蛇蟲等「毒物」眾多,連帶水亦被視為毒,如廣西任官的周去非《嶺外代答》謂「瘴重之州,率水土毒爾」。雖然穿鑿,倒不算全錯:經蚊傳播的瘧疾與水固然相關,《古今醫案按.瘴氣》提及的孔雀瘴、蚯蚓瘴、蚺蛇瘴都是生物碎屑流入水造成,水與毒確有聯繫——只是元兇不是水,而是濕熱的易腐特性。
■殺菌
回到文首的疑問,按世衛標準港、星、日、韓的自來水都達標,統計卻顯示大眾多不飲。有嫌氯味重,有說有金屬味,也有污染憂慮。竹村公太郎《藏在地形裡的日本史(文明.文化篇)》提到這樣一段歷史:日本開國後學西方建設下水道供水,國民壽命不增反減,至數十年後1921年以創科——軍用液態氯用於下水道殺菌才扭轉;而最先繁榮的開港城市都無大河(因此才成深水港),需引流取食水。如此不難明白致命關鍵:東方季風氣候下春夏潮濕,水送達城市時鮮度已減。現時食水消毒已是基本,東方國家的餘氯上限都比歐洲寬鬆,或許反映氣候上殺菌需要,金屬味亦似是潮濕易鏽的結果。
■冷飲
在華人地區,則更牽涉另一習慣:燒水。長輩叮囑避免「生冷洁v是日常,源於生活西化下的衝突,早於清末已被察覺:「中土戒飲涼水以防壞腹,泰西(歐洲)務飲涼水以為除熱。」(袁祖志《涉洋管見》)常見理解是醫書上凍飲可觸發不少病痛,如感冷時飲凍傷肺(《靈樞》)、冷飲過度傷脾胃引致痰咳(《千金翼方》)及不利懷孕(《千金要方》)、生病剛出汗時飲冷水損心(《千金要方》)。更現實的問題是古代食安:高度開發兼風土影響下淤泥沉積,好的井水河水不多,飲前淨水是常事,燒水、添物除濁(如明礬)都是常見之法。如此看不喝自來水的習慣,可謂我們的文化烙印。
■葉雨舟
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文:葉雨舟
圖:資料圖片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