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放大
 
放大
 
(圖文)
放大
 

其他新聞
趣學古人﹕孟子周遊列國 未受重視
小知識﹕金庸質疑孟子?
文化情報˙視聽之娛﹕粵劇×話劇 糅合兩代人的堅持
文史散步﹕作家以外 跨界生活
藝術遊蹤﹕在藝術中旅行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字詞漫談﹕茶

【明報專訊】飲茶飲茶,茶,我們經常喝,但原來茶跟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打扮有關。

1.蘇東坡的奇裝異服

蘇東坡晚年被貶到儋州。儋州地處海南島,炎熱潮濕,瘴癘叢生,生活條件極差,蘇東坡的政敵把他流放到這堙A就是想讓他受苦受罪。但蘇東坡天性豁達,隨遇而安,在海南的日子過得還挺自在。

有一次,蘇東坡去拜訪朋友,途中遇雨,就到附近農家借了一頂竹笠、一雙木屐,戴笠著屐,蹚茷B水回家。鄉間的婦女小孩見他裝束怪異、樣子狼狽,都跟在後面笑,狗也跟荍p。蘇東坡一點都不介意,自我解嘲:「笑所怪也,吠所怪也。」

後人很欣賞蘇東坡這種瀟灑出塵的態度,歷代畫家都喜歡以此為題,畫了不少「東坡笠屐圖」。大概蘇東坡戴笠著屐的形象深入民心,一些民間字謎也因此附會到蘇東坡身上來。

相傳,蘇東坡遣僮僕到朋友家取一樣東西,卻不明說,只叫僮僕頭戴草帽、腳穿木屐前往。朋友一見蘇家僮僕的打扮,就猜到蘇東坡想要的東西。這是個字謎:「人」頭上有「草」帽,腳下有「木」屐,「J(草)」加「人」加「木」,就是個「茶」字——蘇東坡要的是茶。

2.「茶」本字是「荼」

「茶」字源自「荼」字,原不是「J」、「人」、「木」的組合。

「荼」音「途」,本來和「茶」沒有太大的關係。「荼」是一種苦菜,《詩經•谷風》中有「誰謂荼苦,其甘如薺」之句。可能茶的味道也有點苦,和「荼」相似,所以借用了「荼」字。南北朝以後,「荼」字有了兩個讀音:一仍讀「途」音,意思是苦菜;一讀「查」音,如今天的讀法。

茶在古代有不少名稱,《爾雅•釋木》上說:「檟,苦荼。」晉代文學家郭璞解釋,檟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這段文字中的「檟」、「荼」、「茗」、「荈」都是茶的名稱。

茶是木本植物,卻寫作艸(草)字旁的「荼」,和草本植物混在一起。古人覺得這樣不太好,於是大約在三國時期,另創一個新的「茶」字,寫作木字旁的「(圖文)」。

3.Tea源於閩語

「荼」、「(圖文)」俗字寫作「茶」,少了一橫。唐開元年間,唐玄宗李隆基編了一本字書,叫《開元文字音義》,正式收錄「茶」字。既然皇帝開了個頭,棄「荼」用「茶」,下面的臣民也不敢違背。唐人陸羽寫了著名的《茶經》,「茶經」的「茶」自然用皇帝御准的「茶」字。《茶經》影響極大,「茶」這個俗字從此登上大雅之堂,成為正字。「(圖文)」字消失了,原本混在一起的「茶」和「荼」也明顯地分為二音二義。

「茶」、「荼」二字的影響力遠及西方。廣東廣州和福建廈門是最早出口茶葉的口岸,廣州話「茶」字讀為「Cha」,而廈門話「茶」字讀為「Te」,大概還保留了「荼」字的古音。十六世紀,葡萄牙人來到了廣州,帶走了茶葉,把「Cha」這個音帶到歐洲,今天的葡語、俄語仍讀這個音;荷蘭人則到廈門買茶葉,把「Te」這個音也帶到歐洲,法語「The」、英語「Tea」皆源於此。

在蘇東坡的時代,「茶」已不再寫成「荼」,變成「J」、「人」、「木」的組合,於是出現了前文所說的字謎。「茶」字還可以拆成「廾」、「八」、「十」、「八」,二十(廾)再加八十八,就是一百零八,人活到一百零八歲,就稱為「茶壽」。歷盡坎坷的蘇東坡再怎麼豁達,也活不到那種歲數。

圖﹕資料圖片

文:洪若震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文字學、古代文獻和古典文學,長期從事語文教育,著有《生鬼文言文 》系列

 
 
今日相關新聞
字詞漫談﹕茶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