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秋節將至,周日起展開一連3日大坑舞火龍,大坑街坊正密鑼緊鼓「紮火龍」。18歲的霍駿峰自小居於大坑,最愛看舞火龍,他說昔日中秋家家戶戶關燈,以漆黑夜空迎接火龍,街坊好友都加入「舞龍」,如今商戶要做生意不可關燈令火龍失色,不少好友亦已搬離大坑,阿峰慨嘆舞火龍「物是人非」,只盼大坑人重返故地守護傳統。有些傳統守不住,但火龍傳男不傳女的文化卻打不破,熱愛火龍的大坑女子,始終無法加入火龍隊,只能在旁打鼓助慶。 大坑舞火龍是街坊的情意結,相傳源起1880年代,舞火龍擊退瘟疫,其後代代相傳,近年每次有逾300人參與,負責音樂、舞龍、統籌,擁有數十年經驗的老師傅現已預備珍珠草紮220呎長的火龍。 12歲起舞龍 感覺神聖 「每年中秋就會聽到鼓聲,嗅到燒香味,大坑中秋離不開舞火龍!」18歲的霍駿峰憶述,兒時中秋愛在窗邊看火龍,12歲首次「夠秤」負責舞龍,與數名年紀相若的好友一起「舞龍身」,除上年考文憑試外,他從不缺席。火龍身插滿拜神香,香灰經常跌下弄傷手,當年年紀輕輕的他面不改容,因舞龍「感覺好威風,好神聖!」 如今大坑舞火龍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愈來愈多外來市民參加,可惜阿峰好友已搬離大坑,年年以短訊請他們回來參加或看舞火龍都被拒,令他有點失望,更感「物是人非」,「約髐k友、約食飯,好多唔同藉口推你……」他稱,即使近年請中學同學參加舞火龍,「今年參加了,下年又可能不出現……失去了街坊街里由細到大的感覺」。 親友搬離 嘆「物是人非」失街坊情誼 現讀高級文憑課程的阿峰說,即使日後工作,亦會堅持舞火龍,「你住在這堙A就走唔甩,即使工作夾不到,放工都可以來,不會因此放棄」,他更盼曾住在大坑的街坊,都可回來承傳舞火龍。 舞火龍只傳男 大坑女轉戰擊鼓 30歲的朱自然小時住大坑,一直想舞火龍,惟傳統規定舞火龍傳男不傳女,她轉戰打鼓,成為大坑首名女鼓手、今年更升為首名女音樂總組長。她憶述,兒時中秋家家戶戶關燈迎火龍,顯得火龍很美,即使她早已搬離大坑,每年仍會參加舞火龍,只盼可繼傳承大坑文化。 明報記者 邱雅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