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大學有關肢體殘障者從事體育活動的調查,結果發現近四分之一受訪肢體殘障者,於過去3個月內完全沒有做運動。七成受訪者認同,前往體育場館的「通達性」資訊、政府或民間團體安排的體育課程不周,以及難以租用場地,均為影響他們參與運動的主因,顯示受訪者認同有此問題。調查機構指出,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訪者不滿康文署於體育運動的安排及普及政策,令他們「有得睇,無得做」。 逾兩成過去3個月沒運動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在今年4月,以問卷訪問181名肢體殘疾人士,當中半數(53%)自評為中等殘疾。75%受訪者認為運動非常重要或重要,但僅有54.3%受訪者每星期最少運動30分鐘,而23.6%受訪者過去3個月沒有參加體育活動。現時整體香港人有70.4%每星期最少做運動30分鐘或以上。 缺資訊課程安排不周 調查亦問及影響參與體育的三大因素,當中「缺乏場館通達性的資訊查詢」一項,受訪者中非常同意、同意及中立比例達79%,「課程或興趣班安排不周」有76%。個人因素如「沒興趣」、「怕勞損或受傷」則分別有67%及56%,顯示受訪者較受外在因素影響運動意欲。 不足兩成參加康文署活動 在參與的運動方面,65.6%受訪者參與伸展運動、25.2%參與滾球;57%受訪者參加志願團體的體育活動,不足兩成人參加康文署活動,亦只有18%受訪者滿意政府推動肢體殘疾人士參與體育的政策。 四肢傷殘的前殘奧港隊乒乓球選手羅惠棠表示,2010年退役前每星期練習5日,退役後減至每月打球不到一次。家住大埔的他仍想打球,但殘奧會乒乓球班要跨區往藍田,故無參加,現偶然在球場租用發球機,「就像和牆壁打球一樣」。 參與研究的社工系學生楊楚鋒表示,運動可減緩殘疾人士退化,亦可提升自信及推動社會共融,但康文署職員不了解殘疾人士興趣班的資訊,而運動場對殘疾人士而言,「門口雖大,但沒有興趣班可報」。 康文署:殘障免費活動逾千項 康文署回覆,2014年度為殘疾人士舉辦的免費活動約有1290項,提供約7.5萬個名額,該署舉辦的康體活動均公開給所有市民報名,殘疾人士亦可按興趣及能力等選擇,與健全人士一起參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