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保祿六世書院近年推行有系統的思辨能力訓練後,文憑試中文科達3級率由2012年83%升至2014年94.8%,學生進步明顯。
放大
 
《姊姊的守護者》
放大
 
溝通題型要求考生各陳己見之餘,也要有交流,要回應別人的內容,這才是真正的「溝通」。
放大
 
放大
 
放大
 
放大
 
放大
 
放大
 

其他新聞
遊文樂字﹕中西方不一樣的遺產(上)
我的50呎豪華生活
旁徵博引﹕【勤】
文學地圖﹕幽靈圖志——《和幽靈一起的香港漫遊》
閱讀文言﹕官癖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卷四實戰場﹕思辨訓練 改善推論粗疏

【明報專訊】2014年文憑試中文科考評報告批評,部分考生在說話能力表現「意念單薄,推論粗疏」,是明顯毛病之一。有系統的思維訓練是「治」好此毛病的良方。保祿六世書院自初中起,分階段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成效不單見於說話能力卷,其他各卷同樣受益。

保祿六世書院數年前起分階段部署思辨訓練,在初中舉辦班際辯論比賽。中文科老師侯耀鴻表示,會安排所有初中生,甚至全校學生觀賽,參賽學生在台上必須回應對方的詰問,在台下欣賞的學生也能觀摩論辯技巧,學習分析正、反觀點。為了擴闊學生眼界,學校更邀請其他學校舉行表演賽。

圓桌會議 討論時事

到了中四,則推行協作教學,例如讓兩班別的學生就同一道題目,按預早分配的立場比賽。賽前由任教的中文科教師傳授應對、反駁等論辯技巧,學習如何分析題目、多角度思考,以培養思辨能力,學生有較多參與機會。中四、五更設「圓桌會議」,將班上學生分為4至5組,各有特定立場,就一些社會時事、話題交換意見。另一中文科老師廖黃桂珍舉例,中五某班曾以圓桌會議形式,進行儒家法庭活動,「學生先看《姊姊的守護者》一書,書中講述妹妹的出生是為了捐贈器官給患重病的姊姊,學生分別扮演律師、病人家屬等角色,從儒家的仁義禮智角度審判此事」。

學懂比較 多角度思考

廖黃桂珍老師和侯耀鴻老師異口同聲表示,推行有系統的思辨能力訓練後,學生的表現提升不少。的確,該校的文憑試中文科達3級率,由2012年83%升至2013年的88%,2014年更達94.8%,進步明顯。侯耀鴻老師解釋,思辨能力要求學生有正反等多角度思考能力,讓學生學懂比較。而卷一閱讀能力卷中,總有一類題目,要求學生比較文中原句和改寫後的句子,「(經過思辨訓練)學生有比較意識,懂得先解釋兩句子,再作比較」。廖黃桂珍老師也稱,思維訓練讓學生學懂布局謀篇,寫作時文章的結構更緊密。

溝通重應對

溝通題是說話能力卷的四大題型之一,別以為溝通很簡單,只要會說話,你一言、我一語便是。保祿六世書院中文科老師廖黃桂珍和侯耀鴻藉蚋I評學生表現,剖析何謂「溝通」。

討論題目:「多做多錯,不做不錯」,有人認為是懶散的藉口,也有人認為是明哲保身之道。試談談你的看法。

一分鐘首輪發言各人取態

1號:認同是明哲保身之道,只做份內事,不做額外的事以保護自己

2號:要視對象而定,例如是暴虐還是開明的君主

3號:視情G而定,視乎會否危及生命

4號:認同是明哲保身之道,但對懶散的說法有保留,認為人「不做」是因害怕面對挫敗而不是懶散;而以概率計算,「多做」犯錯的機會也較多

5號:視乎所做的事之性質而定,若事情是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便可做,若困難的、會得罪人的,便要「不做」以保身

★小組討論節錄#1

3號:回應剛才4號同學說,「不做」不代表懶散,以我們學生為例,我們深知做功課、考試、小測等難以取得滿分,即是說我們會在過程中犯錯,老師仍會鼓勵我們多做試卷、練習,但我們仍會在這過程中犯錯,根據你之前提過的概率學所說,多做會多錯。基於這原因,老師為何還會鼓勵我們多做練習?(為免犯錯)而學生不做(練習)的話,會否成為懶惰的藉口?

4號:回應3號同學的話,我們做功課難免不犯錯,哪老師為何還要安排功課給我們?我引用1號同學剛才的話,「多做多錯,不做不錯」中所說的不做,不是指不做事,而是份外事。學生做功課、考試是份內事……老師想我們從錯誤中汲取經驗,令我們避免再次犯錯……

2號:或者我再回應3號同學,除了學生,我們在社會中、職場上也有這種情G發生,我們不去管一些自己不熟悉的事,不是因為懶散,而是因為我們對事情、議題、操作等不熟悉、沒有認知,所以選擇不去做,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錯誤,不會因自己的多管閒事而引致錯誤,並能保護自己、避免因多管別人的閒事而在公司、職場上的人際關係受損……

【教師評語】

(1)10分鐘討論時限中,同學各自表述居多,回應別人內容、針對別人的觀點提問就較少。討論就是提出見解、質疑和回應。

(2)溝通題的重點除了表達個人的看法,另一重點是溝通,要有應對,而應對來自承接別人的內容。相比之下,3號同學的溝通意識較強。

★小組討論節錄#2

5號:回應1、2、3號同學的意見,你們說明哲保身是保護自己,以免自己遭遇危險、威脅的態度。面對一些不熟悉的情G,無論在現今社會還是古代亦會有明哲保身的態度。例如宋初實行中央集權制,設有台諫(編按:即諫院及御史台,勸諫對象由以往的天子變為臣下)的職位去彈劾大臣。大臣明知無法違抗君主的命令,所以明知面對困難的事時,不是自己能力所及的,他們會選擇以順其自然或不作聲的態度,以避殺身之禍。

1號:或者我再以動物舉例。像蛇一樣,蛇頭負責引領前路,而蛇尾負責保持前路(身體)平衡。倘若蛇頭和蛇尾多做了對方的責任,如蛇尾有保持平衡的責任,若兼做蛇頭引領前路的工作,這樣會令整條蛇的前行失去方向,甚至迷失自己,無法保護自己。這反映了多做事時會引致錯誤,令自己陷入困境,無法保護自己。

2號:我們都知道,中國有許多黑心商人,有些市民(知道而)不舉報是為了保護自己。好像「地溝油」事件,有記者揭發了事件,最後(該記者)招來殺身之禍(編按﹕內地官方聲稱為劫殺事件)。不少市民因為這例子而不去舉報,都是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教師評語】

(1)同學舉例時沒有承接話題,即使口婸﹛u我回應某某的見解」,所舉例子並非針對話題,而是申述個人的觀點。考試時要留心,例子不能「為舉而舉」。

(2)欣賞同學舉出許多不同的例子,涵蓋歷史、時事、自然科學等,增強說服力,值得一讚。所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只要多留心、觀察身邊發生的事,討論時自然有豐富的材料和內容。惟舉錯例子、例子內容不正確,被考評老師發現會被扣分,或被視為無效例子。

(3)同學適當遣詞用字,如彈劾、順其自然、陷入困境、殺身之禍等,能濃縮扼要地表達意見。

【備試錦囊】

1. 女校生應試時較輸蝕?

一般而言,女生性格較斯文,2012、2013兩屆文憑試的說話能力卷,還未有首輪發言,有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完全沒有發言機會;而性格內斂的女生,曾試過考試出現疊聲(即二人或以上同時發言)時,將發言權拱手讓人。為此,要特別教女生,考試時讓一次好了,之後要爭取發言機會。學校也會安排聯校口語訓練,邀請區內友好的男女校參加,以讓女生適應考試情G。

2. 小組討論中,若有表現過於進取的考生,如何爭取發言機會?

可直說「可否讓我先說」,也可覷準時機,在進取的考生發言後,立即發言。另外,也可用身體語言表示發言的意欲,如身體前傾、手按桌面。

文:劉慧盈

圖:胡景禧、資料圖片

 
 
今日相關新聞
卷四實戰場﹕思辨訓練 改善推論粗疏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