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海味店老闆娘陳太表示,農曆新年最受歡迎的海味一定要算是蠔豉,「當造」又好意頭。
放大
 
放大
 
現在的年宵市場除了賣花,更多是售賣創意商品和雜貨。
放大
 
近年電視播出的頭炷香片段均會看到藝人黃夏蕙(前右一)以不同生肖造型出現,與其他善信搶供頭炷香,祈求新一年事事順景。
放大
 
市民愛在年初三到車公廟祈福,並買風車「轉運」。
放大
 
放大
 
糖蓮子
放大
 

其他新聞
中外人物﹕話題泳手─孫楊
世界公民﹕勿忘福島核災教訓
時事漫話﹕「隨地屙」帶出中港矛盾
時事漫話﹕答題指引
通識百科﹕伊波拉對西非的衝擊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專題故事﹕迎新春 講傳統

【明報專訊】農曆新年快到,市民忙蚇鴞~貨、封利市、準備新衣迎新年。「爆竹一聲迎新歲」,按照傳統習俗,人們會在年初一放爆竹,去舊迎新,但隨茠懋|環境改變,爆竹在香港已被列為違禁品。許多新年習俗已經改頭換面,當中的傳統意義有否得以保留?

什麼是農曆?

農曆,是現今仍然使用的中國傳統曆法,相傳是由黃帝創製,故又稱「黃曆」、「皇曆」。農曆平均曆月等於一個朔望月(月球連續兩次合朔的時間間隔,約29天),設置閏月,使平均曆年成為一個回歸年(即太陽再回到黃道相同點經歷的時間,約365天)。農曆根據太陽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耕等活動。

過年前 辦年貨

辦年貨即過年前採購食品,準備團年飯的材料和過年時招待親友的食品。

在1980、90年代的香港,經濟環境好,過時過節,在上環近德輔道西一帶的海味店(俗稱海味街)人聲鼎沸,人人爭荈R海味自用兼送人,得體又矜貴。

位於東邊街附近的「合興號海味雜貨」1987年開業,老闆娘陳太說以前海味生意較好,現時競爭大,面對昂貴租金,不少海味店捱不住結業,尤其「新一代不太會煮海味,加上時興旅行『避年』」,海味生意雪上加霜,面對困局,老闆娘因時制宜,兼售涼果、開心果等幫補生意。

老闆娘笑說,開店20多年,顧客仍以60至80歲的上一代為主,新一代少光顧,「大多數年輕人嫌麻煩,不願煮海味」。老闆娘表示,煮海味其實不難,花的是心思——海參、鮑魚發泡需時約一星期,花膠、蠔豉一般也要用1至2天,年輕人寧到市面吃「現成海味菜」。

過年吃「發財好市大利」

新年最常聽到的菜式是「發財好市大利」,即用髮菜(發財)、蠔豉(好市)、豬c(大利)等煮成,取其意頭好,老闆娘也指海味店新年最好賣的都是這幾款。有人認為新一代「聖誕大過年」,團年飯只會去酒樓或酒店吃飯,但老闆娘認為「(不少人)仍會配以一道傳統『講意頭』的菜式」,保留中國特有的傳統習俗。

◆年廿八

宜:大掃除、貼揮春

俗語「年廿八洗邋遢,若然不洗豈會發」,傳統中國人相信「財不入污門」,認為新年要除塵(音同「除陳」,陳即陳舊)才能迎接新一年的財富。「洗邋遢」還有「除去惰性」的意思,指改變惡習、積極耕耘,換來豐碩收穫。各家會在年廿八除舊迎新,丟掉舊物品,迎來吉運。

環保署數字顯示,市民在大掃除棄置的家居廢物比平日多出逾300公噸,需多用200架次垃圾車將廢物運到堆填區,大大加重堆填區負荷。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博士希望市民學習珍惜,換新家具前應三思。

大掃除過後,一般會在家中各處及大門貼上揮春。揮春又稱春聯,即把吉利賀詞以中式書法寫在紅色的紙上,傳統揮春由人手以毛筆書寫,但現在多是機器印製。揮春用字隨時代變遷而有所不同,例如「五穀豐登」因農業社會式微而較少見,「出入平安」、「龍馬精神」、「心想事成」等則較常見。

◆年三十

宜:吃團年飯、逛年宵市場

團年飯又稱年夜飯,即過年前的家庭聚餐,通常特別豐盛。鄭睦奇博士呼籲,團年飯應避免太奢華,「市民過年愛吃野生珊瑚魚如蘇眉、龍躉,又吃來自鯊魚的魚翅,都是瀕危物種,吃一條就少一條」。團年飯通常以湯圓作結,象徵團圓和歡慶滿堂。

不少家庭在團年飯後會逛年宵。香港自1960年代開始舉辦年宵市場,中間有數屆因衛生及安全理由停辦。以往年宵市場以賣花為主,各家購買好意頭的年花,如桃花(好人緣)、桔(大吉大利)、富貴竹、水仙(幸福快樂)、五代同堂等。近年年宵增加不少乾貨攤位,售賣創意商品和雜貨,成為學生和年輕人創業的踏腳石。長輩也會在年三十晚給未成年晚輩紅包作「壓歲錢」,放在枕頭下,相傳可以鎮壓邪祟。

◆年初一

宜:上頭炷香、許願樹祈福

年初一凌晨不少市民在車公廟、黃大仙祠等地搶上新年第一炷香,或稱「頭炷香」。除了頭炷香,部分人選擇前往大埔林村許願樹祈福,傳說在寶牒寫上願望,誠心許願後將寶牒拋上樹幹,拋得愈高,願望愈大機會成真。

不過,因為累積的寶牒過重,2005年許願樹不勝負荷而折斷重創。新界鄉議局2008年斥資500萬元,興建以許願樹為主題的旅遊設施,由廣州運送一棵30呎高、樹幹直徑1米的細葉榕來港,栽於許願樹旁,取代原來的許願樹,又在樹旁放鐵架供市民掛寶牒,以免樹木受破壞。

宜:祈福、拜年

年初一穿新衣,有棄舊迎新之意,部分人也會在這天祭祖先。長輩會給後輩發紅包,或稱利市、勵事。紅色在中華文化代表喜慶,將金錢放置紅色封套內贈他人有祝福之意,而俗語「恭喜發財,利市逗來」通常是小孩跟成年人「逗利市」時說。不少人習慣換新鈔封利市,不過環保人士認為紅封包和新鈔造成浪費,金管局亦呼籲市民多用外表仍新淨的「迎新鈔」封利市。

宜:吃開年飯

開年飯是農曆新年第一餐R菜最豐富的聚餐,象徵一年的新開始,未必在年初一。開年飯必備好意頭菜式,如寓意家肥屋潤的臘肉臘腸和寓意招財進寶的八寶齋等。現代人注重健康,中菜師傅周中說,開年飯可加入「嘻嘻哈哈」的煎蝦碌取代臘肉,「勤勤力力」西芹炒肉片取代乳豬等,而「發財好市」則可變成「生財好市」,即生菜蠔豉,保留好意頭亦對健康更有益。

◆年初二、年初三

宜:回娘家、轉風車、看賀年煙花

已婚夫婦通常於年初二到妻子家拜年(回娘家),香港亦有年初二到車公廟轉風車「轉運」的傳統,不過不少人在年初三才到車公廟,因為年初三是「赤口」,意指當日易與人口角,為防招惹是非,各人均不會外出拜年,只留在家中或祭祀神明。政府自1982年起在年初二晚舉行農曆新年煙花匯演,吸引大批市民外出觀賞。

◆賀年食品

新年少不了「吃」,賀年食品大多具有吉利之意。一般家庭會準備多款小食、糖果,放在攢盒(攢與全同音,常寫作「全盒」)中,供前來拜年的親友享用。舊式攢盒以瓜子、糖冬瓜、糖蓮子、糖蓮藕等傳統小食為主,伴以朱古力金幣、瑞士糖、白兔糖。瓜子寓意多賺錢、多子多孫;糖冬瓜寓意金玉滿堂;糖蓮子寓意連生貴子;糖蓮藕則是「年年都有」的諧音。現在有些家庭已不太注重傳統中式習俗,攢盒放西式糖果。

年糕

年糕與「年高」同音,寓意步步高陞。據說早期主要用作祭祀神靈及供奉祖先,後來才成為賀年食品。除傳統年糕外,其他糕點有紅豆年糕、椰汁年糕、蘿蔔糕、芋頭糕、馬蹄糕等。

油炸食品

中國傳統社會以務農為主,農民只會在農曆新年前到城堸絮R賣,順道辦年貨和購買新衣過年。農民買的是食材如麵粉、糯米粉、粘米粉、花生、豬肉等,然後炮製賀年食品。年廿四是「開炸日」,即開油鑊製作「油器」如油角、煎堆、蛋散等,其中石榴狀、頂部染了紅色的煎堆有兒孫滿堂之意。「煎堆碌碌,金銀滿屋」寓意財富豐厚,外形像金元寶的油角有「財寶天賜」的意思,而快將失傳的芋蝦則是「笑哈哈」之意。

◆習俗傳承亦需與時並進

傳統習俗一成不變,會難以維持。到黃大仙祠爭上頭炷香、維園逛花市、沙田車公廟轉風車等,成為香港農曆新年習俗的一部分,但習俗當中的商業價值、政府和社區的推動,在延續習俗上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以林村許願樹為例,前往該處祈福已成為不少港人的習慣,加上後來舉辦的「香港許願節」,增加燃點蓮花燈祈福、民間小吃嘉年華等活動,每年吸引數十萬市民及旅客前往感受熱鬧氣氛。香港許願節亦成為旅遊發展局的推介項目,天后廟和許願樹也成為大埔的旅遊景點,推動商業活動,令傳統習俗得以延續。

生活尊重歷史 傳承得出路

社會環境的轉變可導致傳統習俗消失。以往港人會在年初一或喜慶場合燒爆竹,但自六七暴動有人用爆竹火藥製成土製炸彈後,政府即禁止燒爆竹。不過,一些與文化聯繫較大的新年傳統仍流傳,如將吉利說話掛在口邊、不能說「死」、揮春不能貼4張等。有通識科教師認為,現代人要在生活中注入尊重歷史的心思,才能為傳統習俗的文化傳承(cultural inheritance)找到出路。

■多層思考

1. 你和家人會依照傳統習俗過新年嗎?

2. 你認為農曆新年傳統文化的傳承在香港有什麼阻力?

相關概念

節日(festivals)

文化傳承(cultural heritage)

傳統習俗(traditional customs)

文﹕鄭寶欣、袁志敏

圖﹕袁志敏、資料圖片

 
 
今日相關新聞
專題故事﹕迎新春 講傳統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