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研究發現抗抑鬱藥fluoxetine(商品名Prozac)療效較弱,但病人對其副作用耐受性較高。
放大
 
放大
 

其他新聞
火星庫﹕低頭可知天下事? 身心影響需留意
Data解密﹕點滴潔淨水 非理所當然
圖看天下﹕「雙學三子」上訴得直 終院:暴力集結日後可判囚
概念解碼﹕丁權 concessionary right
焦點新聞﹕一周焦點通識新聞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時事點對點﹕研究證21抗抑鬱藥有療效 助平息過往爭議

【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抗抑鬱藥是否有效經常惹來質疑,醫學期刊《刺血針》(The Lancet)2018年2月刊登一項跨國大型研究報告,證實21種常用抗抑鬱藥均具實質療效,對改善成年抑鬱症患者的病情較安慰劑高逾2倍。專家盼新研究可助平息長久以來對抗抑鬱藥物效用的爭議,並就醫學界以處方抗抑鬱藥物作為常用抑鬱症療法提供參照理據,助病人獲得適當治療。

涵12萬患者 分析藥廠未公開數據

英國牛津大學精神病學副教授奇普里亞尼(Andrea Cipriani)及美國史丹福大學醫療數據分析專家約亞尼迪斯(John Ioannidis)等專家,獲英國國家研究所牛津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及日本文部科學省學術振興會資助,組成跨國研究團隊,對522項藥物試驗的公開及非公開數據展開綜合分析,確認其對重度抑鬱症成年病人的療效,數據涵蓋21種常見抗抑鬱藥,涉及近12萬名病人。

專家以病人服藥前後的抑鬱症徵狀計量評分變化、病人因副作用中途停藥比例等作藥效指標,發現各種抗抑鬱藥的效用與副作用雖有不同,亦因病人性別或個別病情而有差異,但整體均能有助減輕徵狀,效用比安慰劑好1/3至逾2倍。其中1950年代面世的Amitriptyline對減輕抑鬱徵狀最有效,而最常用的抗抑鬱藥Fluoxetine(商品名Prozac)療效則較弱,但病人對其副作用的耐受性較高。

專家:應與心理治療並行

奇普里亞尼稱,抗抑鬱藥在全球普遍使用,但外界對其效用及副作用仍有爭議,甚至質疑療效只屬安慰劑效應帶來的心理作用,研究正提供現有最有力的證據,盼向病人保證藥物是有效的治療工具。不過,他強調研究並不反映必須採用抗抑鬱藥作為第一線療法,藥物治療應與心理治療並行,同時現今約有1/3抑鬱症病人對藥物無反應,反映治療用藥仍需改進。

醫學界對研究結果表示歡迎。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教授帕里安特(Carmine Pariante)認為,今次研究分析了藥廠未有公開的研究數據,說明藥效研究的結果並未受藥廠資金影響,相信「終可令抗抑鬱藥的爭議平息」。倫敦大學學院精神流行病學教授劉易斯(Glyn Lewis)亦稱,抗抑鬱藥常惹劣評,今次研究有力說明藥物對治療抑鬱症病人擔當重要角色。

——綜合《明報》報道

■知識增益

負面標籤礙求醫

抑鬱症是常見的精神疾病,成因是腦部掌管情緒、行為動機、記憶、睡眠及食慾的部位因壓力或其他因素受損,部分患者會易哭、焦慮、難以入眠等,造成的精神痛苦或會破壞社交關係、影響謀生能力,甚至有自殺傾向。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全球約3億人患有抑鬱症,但獲有效治療者比例不高,有分析認為或與精神病涉及的污名有關,令人對治療卻步。

醫保保障遜其他病

美國精神科學者科里根(Patrick Corrigan)2014年發表的研究指,對精神病的偏見與疾病本身同樣令患者失去正常生活的能力,因公眾常將精神病患者與失控作出暴力行為的危險人物畫上等號,影響患者求職與其他社交互動,即使服藥治療亦被視作「依賴」藥物的軟弱做法,令有患者因怕蒙受污名而中止治療,甚至從不求助;同時,公眾對精神病的恐懼亦形成結構性歧視,如醫療保險對精神病的保障少於其他疾病,而政府對於精神病研究與服務的開支亦遠較其他疾病少。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專家比戈(Daniel Vigo)2016年發表的研究亦指出,按以往估計,全球精神病患者一生等同有21.2%時間失去正常活動能力,但實質自殺、自殘、長期痛症等徵狀均與精神病有關,如納入考慮,全球精神病患者估計一生等同有32.4%失能。他認為這種情G加上對精神病的污名導致有關護理服務所獲撥款過低,長遠會損害社會運作,在中低收入國家尤為嚴重,應予正視。

◆抗抑鬱藥證實有療效(見圖)

■模擬試題及答題指引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指出及說明抑鬱症病人未能獲有效治療的原因。

參考答案

抗抑鬱藥療效受質疑

.根據資料,有專家指出外界對抗抑鬱藥效用及副作用仍有爭議,甚至質疑療效只屬安慰劑效應帶來的心理作用

.抗抑鬱藥常惹劣評,或削弱醫學界把處方抗抑鬱藥物作為常用抑鬱症療法的理據,亦令部分病人不相信藥物有效,拒絕服藥治療,因而未能獲有效治療

精神病被公眾污名化

.根據資料,有研究指公眾常將精神病患者與危險人物畫上等號,又將患者服藥治療視作「軟弱」、「依賴」藥物,或令患者因怕蒙受污名而中止治療,甚至從不求助

.公眾對精神病的恐懼亦形成結構性歧視,如醫療保險對精神病的保障少於其他疾病,而政府對相關研究與服務的開支亦遠較其他疾病少,減少患者接受治療的意欲和機會

◆延伸回應題

2.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試分析影響大眾理解公共衛生議題的因素。

解題

.宜先簡單列出部分公共衛生議題的例子,如藥物的療效、疾病的成因、病人的危險性等

.可指出資料中提及抗抑鬱藥效用的爭議及精神病的污名化,正涉及大眾如何理解公共衛生議題,惟需留意題目提及的「公共衛生議題」不限於「抑鬱症」,故答題時須引用其他「公共衛生議題」作闡述

參考答案

◇公眾教育水平:教育水平影響公眾理解公共衛生議題的方式,教育水平較高者一般掌握更多基礎衛生及科學知識,有能力分析相關資訊,反之教育水平較低者較可能誤信未經證實的說法,如在抗抑鬱藥效用的爭議中,前者能閱讀有關的研究報告以比較雙方理據的可信度,後者或只能透過個別傳媒報道或網上文章獲取經篩選、沒根據的資訊

◇資訊流通度:公共衛生資訊如傳染病的預防方法、精神病患者的症狀,可影響大眾對衛生知識的認知,並協助他們理解有關議題,故該些資訊能否輕易獲取及廣泛流通,可影響大眾對公共衛生議題的理解

◇醫療機構公信力:醫療機構負責發布公共衛生資訊,其公信力不足會削弱大眾對資訊的信任,繼而影響大眾對公共衛生議題的理解,如早前香港出現質疑流感疫苗成效的聲音,即使相關專家其後澄清,仍有不少人認為說法是考慮到疫苗為醫生及藥廠帶來的利潤,堅持疫苗無效的看法

◇傳媒報道手法:傳媒是大眾接收社會資訊的重要渠道,其對公共衛生議題的報道手法、角度及取材等均直接影響大眾對相關議題的理解,如報道經常側重精神病患者的潛在暴力行為,可增加大眾對患者的負面觀感,進一步污名化精神病

顧問老師:古俊彥老師

[通通識 第506期]

 
 
今日相關新聞
時事點對點﹕研究證21抗抑鬱藥有療效 助平息過往爭議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