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礙與癌病會形成惡性循環

[2025-07-07]

睡眠障礙與癌病的關係是雙向的,因而會形成惡性循環,對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在癌病患者裏,睡眠障礙是一個經常發生和被低估的挑戰,睡眠障礙可因多個因素引起,包括痛楚、疲倦、抑鬱、焦慮、治療的副作用等,正在接受治療和仍存活的癌症病人比普羅大眾經歷更多睡眠障礙,研究顯示癌症病人睡眠障礙的總體發病率為57.4–60.7%,高於普羅大眾的9–33%,至於患上晚期的癌症病人,睡眠障礙的發病率更高達70.8%。出現在癌症病人的睡眠障礙包括難於入睡或保持睡眠的狀態、白天過度嗜睡等,為癌症病人提供舒緩睡眠障礙是改善病人生活質素的「全人健康照護」(Holistic Health Care)至關重要的部份,愈來愈明白良好的睡眠模式和某些癌病的治療效果的關係讓協助病人睡得更好是癌病護理不可或缺的部份。

歐洲腫瘤科學會(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建議為癌症病人在治療和存活的所有階段作定期的睡眠障礙篩查和評估,很多綜合癌症中心將睡眠評估和治療加入為癌病護理的基本組成部分,目標是改善病人的整體健康和治療的效果,這些癌症中心採用綜合方法,包括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簡稱CBT,是一種針對改變思想與行為的心理治療)、放鬆技巧(relaxation technique)、睡眠衛生教育及在有需要時服用藥物,美國睡眠醫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宣佈:「睡眠是生物必然性(biological necessity),睡眠不足和未經適當治療的睡眠障礙有損個人的健康和公眾安全。」並強調需要更集中在睡眠健康與均衡的飲食、適量的運動、健康教育、適時的治療、保健和工作安全並列。

基於睡眠對治療癌病效果的影響,醫生與病人都應明瞭優質的睡眠對症狀的控制和病情的進展都有好處,所以應採取適當的措施確保睡眠健康,包括例行睡眠質量評估、儘早提供協助和將睡眠專科醫生加入醫療團隊。

治療睡眠障礙,不要長期服用安眠藥,可採用認知行為治療。改善睡眠和促進整體健康,可按照以下根據香港大學心理學系的建議:

(一)維持一致的睡眠時間表,制定恆常規律的的起床和就寢時間(包括在週末和假期);
(二)創造最佳的睡眠環境:太光、太熱或冷、和受嘈音影響的環境都有損睡眠質素;營造暗淡、室溫適中及舒適的睡房有助睡眠的質素;
(三)睡前限制使用明亮的燈光和電視或電腦屏幕,在睡前應避免使用手機及電子器材,電子器材會發出大量藍光,藍光會減低睡眠荷爾蒙褪黑激素的分泌,影響睡眠的質素;
(四)定時運動:在日間參與不同的體育活動有助睡眠的質素,但避免在睡前兩小時進行劇烈的運動,否則會引起反效果;
(五)控制精神壓力:睡前預留三十至九十分鐘聽聽柔和的音樂或進行放鬆的活動,讓心靈舒緩下來;
(六)注意飲食:建立有規律的飲食習慣,研究指出消化的過程會影響睡眠質素,因此避免在睡前四小時進食,尤其是含高糖分的食物;
(七)善用午睡:可把睡眠時間安排於下午12-1點,午睡時間應儘量不晚於下午4時。合理睡眠長度應不多於30分鐘的上限。過長的午睡會影響夜間的睡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