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冷,不少人睡覺時都會把發熱暖包放進被窩,但原來此舉對長者或糖尿病人來說,可能有灼傷風險,尤其糖尿病者的感覺神經變差,照顧者對其足部護理更要提高警覺,勤加檢查足部健康,減少受傷及感染機會。
天時冷,不少人睡覺時都會把發熱暖包放進被窩,但原來此舉對長者或糖尿病人來說,可能有灼傷風險,尤其糖尿病者的感覺神經變差,照顧者對其足部護理更要提高警覺,勤加檢查足部健康,減少受傷及感染機會。
香港聖雅各福群會註冊足病診療師林沅君指,因為高血糖指標會影響神經線感覺,所以糖尿病人不時覺得足部好像踩到東西,或者有麻痺、冰冷及火燒的感覺,這些都是神經線初期出現問題時的反應。「因為機能退化或糖尿病關係,很多長者的感覺反應也變得遲緩,如果不是習慣每日檢查足部,有時腳部受傷都不自知,傷口不處理便增加感染機會。」
在冬季,糖尿病人對冷熱感覺的異常反應更有可能增加受傷風險。「有些老人家將攝氏四十幾度的暖包壓在皮膚上,並整晚放於被窩中,結果被灼傷也不知。」因此她建議病人定期進行糖尿病併發症測試,足病診療師會測試病人感覺神經、血液循環有否出現異常。
此外,很多人冬天愛用暖水浸腳,以為可行氣活血,但她提醒,除小心溫度過熱外,也要注意皮膚若有傷口,浸腳更易造成交叉感染。「雖然熱水可令血管擴張,但浸完後,細血管遇冷空氣又會收縮,當血管經常維持收縮擴張狀態,會破壞調節體溫的系統,而且浸熱水時會加強蒸發皮膚表面水分,令皮膚更加乾燥,與其浸腳不如多做腳部運動更可提升血液循環。」
護理要點
暖水袋
睡前將可發熱的東西如暖水袋、暖包等放入被窩,待暖後便拿走,應避免將暖水袋直接接觸皮膚,以免病人灼傷皮膚也不自知。暖爐位置應距離睡牀約三呎,以防身體血管受熱力影響過分擴張收縮。
足部運動
提腿伸直腳部,腳趾向前、腳掌向下,穩住五秒,然後腳背慢慢向身體方向屈伸,穩住一會,然後做另一邊腳。足部伸展運動能加強身體血液流通,增強細血管的運血功能。
按摩趾頭
天氣寒冷時,血管會收縮,令腳趾頭有時會出現刺痛感覺,這正是缺血徵狀,可輕輕按摩腳趾,有助紓緩痛感及促進血液流通。
加強潤膚
洗澡後可於小腿位置塗上凡士林潤膚膏,足部或腳跟位置應於臨睡前才塗上,以免跣腳。現時有些含尿素精華的潤膚膏,皮膚吸收力較佳,只需塗小量於腳跟位置,已可完全滲透。因腳趾縫隙較潮濕,應避免於這些位置塗搽。
糖尿病亦影響自主神經,影響油脂分泌,所以病人皮膚特別乾。因皮膚太乾亦容易造成爆裂及傷口,因此,冬天時要增加塗潤膚膏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