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的談笑用兵

[2016-02-16]

「今天我們請來陳醫生(化名),為大家介紹中風的治療。陳醫生,麻煩你解釋一下什麼是黃金三小時?」

「趙大哥你好,所謂黃金三小時,即是在中風病發頭三小時內,如果能夠注射溶栓劑打通血管,便可增加康復的機會。但溶栓治療有一定風險,也未必足夠應付主要栓塞。」

「那麼,假使中了風,我們可以怎辦?」

「根據文獻的典型(Classical)病例,及最新一期《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和《Lancet Neurology》的國際權威研究報告,以導管配合新設計的支架裝置作介入性微創手術,已證實能顯著提升治療的成效,美國心臟學會剛公布的指引也認可了這全新療法。」

「以前有溶栓針,現在更可做介入性微創手術。」

「對,如果出現中風症狀,便應立即入院接受治療。」
當晚,在醫院急症室:「我是鍾醫生(化名),令尊患的是中風,電腦掃描更完全證實了我的判斷,如無異議,我現在就幫他注射溶栓劑。」「唔係喎,電視陳醫生話做微創好過打針,我要求院方進行手術。」

「陳醫生是不用當值的,但我可嘗試聯絡他。」不用說,陳醫生當然正安坐家中閱讀那些國際權威的最新文獻,及準備下一個專訪。

至於微創手術,才剛成功開發的科技,莫講香港,就算歐美國家也未必有足夠支援作恆常臨床應用。在資訊發達的年代,媒體那些所謂醫學新知,十居其九也只是初步的研究數據,就算醫生專訪,講的通常也是他最成功和最威水的病例(不然講來幹嗎),屬理論多於實際。

睇書的陳醫生和睇病的鍾醫生,雖然前者說話很有說服力,但我會選擇相信後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