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預備 手術前物理治療

[2012-08-15]

香港的病人都有個奇怪的觀念,認為有醫生動手術便能解決一切,自己可以置之不顧。其實,一些常見的軟組織受傷,例如前十字韌帶斷裂、半月板撕裂、腳跟「拗柴」等,若病人在手術前先做物理治療運動鍛鍊,對手術後的康復,大有幫助。
撰文:謝慧心
攝影:葉漢華
部分圖片: Getty images

「吓,唔係嘛,仲要我做物理治療?」假設你踢足球時弄斷膝蓋前十字韌帶,預備要接受手術,而醫生跟你提議,先跟物理治療師學些運動,自己練習好了才做手術,你會否睩大雙眼如此問醫生,而心裏沒說那句是「你無期,所以做物理治療拖延時間吧?」

先別急於懷疑,這種治療理念其實有根有據,在西方社會亦很普遍。

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名譽臨牀副教授容樹恆表示,許多軟組織受傷,例如前十字韌帶斷裂、半月板撕裂、足踝外側韌帶撕裂(俗稱拗柴)或肩關節脫位(俗稱甩骹)等,都不適合在受傷後立即接受重建或修補手術。「以前十字韌帶手術為例,許多國際研究與文獻都指出,在運動創傷剛發生後,關節會好腫、活動範圍(range of motion)好差,伸不直又屈不到,患處很痛、很熱。此時貿貿然做手術,效果不理想,甚至可能出現併發症。」其中一個已知的常見併發症是關節黏連,即關節內長出新疤痕,阻礙關節活動,使其繃緊。

受傷後, 難屈難伸

理論上,在受傷一至兩個月後接受手術,才是理想時機。但此期間又會出現其他情況,增添傷患的變數。容樹恆舉例,膝蓋受傷後,關節囊腫脹,令關節空間減少,難以完全伸直,所以患者會感到略為屈曲是最舒服的狀態。然而,若膝蓋經常微屈,筋腱與關節囊會漸漸收緊,再想伸直時反而變得更痛,「膝蓋一個月都屈,之後想再伸直難度會好大,更甚會影響步行、跑步等日常生活及運動的功能。」

另一後遺症是肌肉萎縮。「一來因為痛楚,自然減少使用受傷那邊腳,另是身體自然反應,膝蓋紅腫脹痛時,也會令肌肉無法發揮功效。」容樹恆指,通常只需一星期,傷患那邊的大腿前四頭肌,已見明顯較另一邊瘦弱,即「大細腳」。

「若手術前,患者的肌肉力量訓練做得好,手術後的效果,包括肌肉力量以及功能上的恢復,都會有明顯進步。相反,若預備不足,如腳都無法伸直,術後康復會更緩慢,甚至要花許多時間,『執正』這些問題,整體效果都不理想。」

究竟怎樣的手術才算達到「好效151果」?容樹恆指有幾個定義:

術後早期:痛楚與腫脹盡快減少,關節活動範圍盡快回復正常;

術後中期:在客觀測試中,反映關節回復穩定性,即如膝蓋韌帶沒有鬆軟;

長遠效果:運動表現良好,而且往後亦不容易復發。

出汗出力的主動式治療

容樹恆指,這類軟組織受傷,不少與運動創傷有關。現時威爾斯親王醫院每年大約進行200宗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一般排期接近一年。「我們不會用『等』來形容這段時間,病人其實可以積極、主動點做些事。」許多人對「物理治療」的概念,都是以敷冰、超聲波、磁力波等去腫消痛,這只是「被動式治療」;病人亦可透過「主動式治療」,自己出心出力去操練肌肉、拉鬆筋腱。「在西方國家,病人都知道自己要操練,但香港人太忙,練習既辛苦又會痛,容易躲懶。即使運動愛好者,亦未必留意到術前康復治療那麼重要。」

一般而言,術前物理治療分為三個階段:

① 急性階段:消炎退腫;關節活動範圍要盡量回復正常;減痛,因痛楚通常是炎症反應。可使用藥物或「被動式」物理治療方法如超聲波、壓力泵等。通常期望可在首月達到目標。

② 肌肉訓練:第二階段進入「主動式」物理治療。通常可分為「閉鏈式」(Close chain exercise) 或「開鏈式」(Open chain exercise)。手術前因肌肉或其他軟組織已受傷(如韌帶已斷),兩種訓練方法均可;若是術後復康,因要保護新韌帶,首兩三星期不可做「開鏈式」運動免給新韌帶拉力,使其拉鬆,其時只可用「閉鏈式」練習。

③ 平衡本體感覺(Balance and Proprioception):平衡力是來自我們透過眼睛、內耳及身體感覺所得的信息組合並發出指令。患處會受神經線支配,受傷後神經線遭破壞,身體不能感應關節的位置,平衡力因而變差。例如右腳受傷,若用右腳單腳企,合起雙眼,你會發現自己站不穩,這是膝蓋受傷後失去這感應、加上大腿肌肉萎縮的反應。故需透過訓練,回復平衡身體的感覺;而鍛鍊的先決條件,是要有一定程度的肌肉力量。

最後階段: 回復信心

容樹恆指,通常在手術前,若能做到首三階段的物理治療,效果已很不錯。而手術後則可加入第四階段──功能性訓練。這是旨在預備再做運動。如練習單腳跳、雙腳跳、來回跑、交叉腳跑等,或嘗試模擬傷者運動模式而設計的動作,如愛踢足球,便可以是跑幾步急停轉身的動作。

「若在安全環境,例如物理治療部,患者都會感到力不從心、好驚、無力去做,這代表過不到這關,可能以後不夠膽打波了。」容樹恆指。所以這既是生理功能、又是心理預備的運動復康訓練。

國際運動員的經驗

一般病人都急於痊癒,但有些治療的確欲速則不達,反而部署完善的治療計劃,效率更高。容樹恆以英國著名足球員奧雲在2006年世界盃的受傷為例,闡釋這種治療概念。

話說當年奧雲比賽時因一個動作不慎扭傷,令前十字韌帶斷裂及半月板受傷。很快他便飛抵美國治療。「當時因半月板受傷,『戟』住關節,醫生先替他做了半月板手術,前十字韌帶卻沒處理,原意是待六至八星期後才做前十字韌帶手術。」

奧雲醒來後,不解醫生何以沒有一次過處理前十字韌帶問題。「其實這醫生有醫德,亦知道怎樣才對病人最好。手術當天是受傷後十天左右,會有好多併發症,但因半月板『戟』住關節,伸屈均不成,所以醫生的策略是,先做半月板手術,然後讓奧雲接受物理治療令關節活動範圍正常、患處不痛不腫後,才做十字韌帶重建手術。第一次手術在七月初,第二次是九月中左右,相距兩個多月。」

精英運動員與普通病人,其實心同此理。「病人當然想盡快痊癒,但不等於手術代表一切,是最終一,『做咗實掂』。其實在許多運動創傷中,手術只是其中一個方法,更重要是康復治療。」容樹恆說。

-------------------------------------------------

斷十字韌帶 女性高危

男女平等,女子足球、女子欖球愈見流行,隨之而來是女性前十字韌帶斷裂案例增加,文獻指女性風險高四倍。

容樹恆解釋,生理上,女性肌肉力量較弱、韌帶較柔軟、下肢軸心不正(多X形腳), 都令她們跳高落地時,膝蓋更易內傾;加上女性髖關節與膝關節屈曲角度不及男性,跳起時「直上直落」,不如男性可略坐低身、膝蓋略為向前,因而更易受傷。所以隨着女性參與這些激烈運動更盛行,專業訓練更為重要。

-------------------------------------------------

何謂開鏈/閉鏈運動?

鍛鍊同一部位,但動作設計不同,效果與危險性便大為不同。

中大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物理治療師邱啟政解釋,若一個動作會接觸固定面(如站在地上、腳踏踏板)便屬於「閉鏈式」(Close chain),一般較為安全。以膝蓋為例, 雙腳推開踏板,壓力會落在足踝與臀部,因而減低膝蓋受壓,如下圖。

相反, 若雙腳凌空,因無固定末端(freeend),這個動作屬於「開鏈式」(Open chain),壓力會由膝蓋與小腿承受,如上圖。所以, 接受韌帶手術後,為保護新韌帶,患者不能練習此動作。

-------------------------------------------------

動作示範

運動鍛鍊有兩種,健身房的器械,其動作設計一般鎖定於特定關節;而下列則以自身重量來做,不單訓練量不減,因它亦講求身體的協調與控制,可同時鍛鍊下肢的不同部位,受傷後一星期,已可開始逐步練習:

① 箭步前行:身體坐低,前後腳屈曲呈90度;膝蓋與足踝要成一直線,絕不能外擺。然後起身、提腿、踏前1.5步,重複數次。因患者膝蓋本已不穩定,故這動作不要求病人做得快,最重要是姿勢準確。標準為90度,但若受傷初期感痛楚,角度可略作調整。這提腿動作有助鍛鍊大腿四頭肌。

② 半蹲橫移:身體半蹲,伸腳橫行,每組大約走6-10步。用受傷那邊腳練習,效果更好。這個是較為高階的動作,能做到這個,其肌肉力量與耐力,大致上已可應付上落樓梯了。

③ 練習走路:病人若長時間沒「正常」走路,這個「屈、踢、落」動作可重新學習。以傷腳提腿屈曲,靜止時踢開至膝蓋可伸直,落地時注意要足踝先着地。這動作可幫助患者的步姿回復平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