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也會胖」 6種運動抗肥胖基因

[2019-10-10]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早前舉辦記者會分享這項研究成果,參與研究的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副教授林菀俞表示,肥胖是許多已開發國家共同面臨的難題,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風險,根據2013 年至2016 年「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台灣成人過重、肥胖盛行率高達45.4%。

林菀俞指出,先天遺傳、後天生活型態都是肥胖重要因素,過去文獻顯示,先天影響約占40 到70%,專家雖然常建議民眾多運動,卻沒有告訴民眾做什麼運動比較有效。

台大公衛學院、國家衛生研究院、台北榮民總醫院研究團隊利用「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分析約1 萬8000 多名、30 至70 歲民眾的全基因體定型資料及健康問卷資料,並以此分析身體質量指數(BMI)、體脂肪率、腰圍、臀圍、腰臀比等5 大肥胖指標,並分析18 種運動項目對於肥胖基因的影響程度。

值得注意的是,1.8 萬名帶有肥胖基因的民眾當中,只有41% 有運動習慣,相對偏低。研究團隊進一步研究有運動習慣的族群,發現即便帶有肥胖基因,只要勤做6 種運動,同樣可避免陷入肥胖窘境。

6 種運動當中,瘦身成效最佳的是慢跑,研究顯示,過去1 年都沒有運動的族群,BMI平均增加3.13、體脂肪增加5.09%、腰圍增加7.95 公分、臀圍增加5.84 公分;有慢跑習慣者BMI 僅增加2.11、體脂肪3.89%、腰圍增加6.2 公分、臀圍增加4.54 公分。

除了慢跑外,2 至6 名有效運動分別為爬山、健走、散步、瑜珈、土風舞或國際標準舞。反之,許多民眾同樣熱愛的騎單車、伸展操、游泳、太極拳、氣功,緩解肥胖基因效果較不顯著;至於重訓、羽毛球、桌球、籃球、網球等運動,因分析的族群中有此運動習慣人數較少,無法分析。 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期刊「科學公共圖書館.遺傳學」(PLOS Genetics),廣受國際媒體報導。

林菀俞認為,慢跑之所以可對抗肥胖基因,主要是全身性鍛煉,過程中需要搖擺手臂,腿部、足部、肩膀、腹部都會參與動作。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表示,慢跑雖然對於對抗肥胖基因效果顯著,但不見得適合所有族群,尤其有心血管疾病風險者不要做過於劇烈的運動,建議先和醫師討論運動處方,避免心肌梗塞等風險增加。

黃國晉呼籲,有些運動雖然無法對抗肥胖基因,但對於健康仍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建議民眾養成每周運動5 次的習慣,每次至少30 分鐘,達到說話會喘的狀態;一周最好做2 次重量訓練,不僅能增加肌肉量,也能避免肌少症、跌倒等問題發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