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症及凍傷

[2019-12-12]

低溫症(Hypothermia) 是指人體溫度下降至低於攝氏36.8 度而無法正常運作,這多是由於長時間曝露於冬天低溫環境下造成。低溫症一般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體溫下降攝氏1 至2 度):患者會全身發抖、雙手會變得不靈活、手指頭發麻、四肢血管收縮、呼吸漸轉急速及短淺、全身皮膚起雞皮疙瘩。這時,患者可能會錯覺身體變暖。

第二階段( 體溫下降攝氏2 至4 度) 時:全身會嚴重地發抖、四肢肌肉無法協調、移動速度變得緩慢、神智及反應變得遲頓、全身由於皮下血管收縮而顯得蒼白,嘴唇、耳朵、手指及腳趾會轉變為藍色。

第三階段( 體溫低於攝氏32 度以下) 時:患者全身會停止發抖、同時難以言語、思考緩慢、失憶、四肢漸失去活動能力、體內新陳代謝停止。如體溫繼續降至低於攝氏30 度,外露的皮膚會呈藍色及發脹、脈膊及呼吸會明顯減弱、器官衰竭、瀕臨死亡邊緣。

當患上低溫症時,皮膚及身體組織會同時承受一定情度凍傷(Frostbite)。身體為阻慢體溫從皮膚、手指、腳趾等處流失而封閉血管,會加重受影響部位被凍傷的程度。患處組織會先失去血色,漸呈紫色,最後轉為黑色,繼而會失去知覺,神經線受破壞。如沒有立即處理,凍傷部位會壞死脫落。

治療低溫症時首先要將患者帶到溫暖的室內,並漸進地為患者增加體溫。切忌磨擦患者的身體及四肢,應使用溫暖的毛氈再加上急救者的體溫先讓患者的身體溫暖起來。如果先溫暖起來的是四肢,低溫的血液便會湧向心臟並對患者的生命構成威脅,所以為患者恢復溫暖時應以身體為先。對於較輕微的低溫症患者,除上述方法可額外給他一杯含糖的熱飲,有助更快復原。

治療輕度凍傷的手指或腳趾應將患處浸於溫水內直至患處回復知覺及活動能力。當患處神經線解凍時,通常會感到極度痛楚。切忌磨擦、搖動或拍打患處,因結冰的細胞會很容易受外力破壞而脫落。對於嚴重的低溫症或凍傷患者,應盡快送往醫院治理,醫院會採用更有效的方法幫助病人回復體溫。

如不幸冬天被困在大風雪中,首要是找個掩體以避風雪,同時應保持手腳溫暖。如果沒有帶備手套者,應將雙手收進衫袋保持溫暖。臉部尤其是鼻子應用頸巾或其它衣物好好保暖。與同伴( 或寵物) 共用一個睡袋亦可保持溫暖有助避免低溫症及凍傷發生,一直堅持至救援人員到達為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