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國繼續推行留學移民政策 移民部強調不會驅逐留學生
學業一半海外網上完成 畢業仍可申請工作允許

[2020.07.12] 發表
中國留學生是本地大學國際生的主力。
每年國際留學生給加拿大創造210億元的經濟價值。

【明報專訊】疫情影響在加中國留學生的正常生活﹐一些學生面臨畢業後失去移民機會。聯邦移民部表示﹐政府正創造條件保證國際學生學業不受影響﹐加拿大不會仿效美國驅逐國際留學生。

約克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原副主席、即將畢業的中國留學生馬子彥說﹐「疫情使得我們的處境十分尷尬﹐雖然校方已經通知9月秋季學期繼續實施網絡授課﹐但大多數中國學生還是決定留在加國﹐主要是因為回國的機票非常難搞且價格高昂﹐還可能面臨加國疫情復發無法返回的風險。而留在加國﹐生活不方便﹐開銷又大﹐既不能外出交友活動﹐又不能打散工掙錢﹐許多學生感到無助和無奈。」

疫下申請工簽被拖延又不敢回國

中國留學生多再讀課程推遲畢業

馬子彥續說﹐「受影響最大的是那些正趕上畢業的留學生﹐如果他們想留在加國﹐必須申請工簽﹐而當前工簽申請處理時間被拖延﹐他們又無法找到工作﹐又不敢輕易回國﹐只能苦等。據我了解﹐許多學生為了留在加國﹐紛紛選擇再讀幾門課程推遲畢業的辦法﹐這樣可以避免自己的簽證過期。」

在多倫多百年世紀理工學院讀酒店管理的一名中國留學生說﹐「像我們這批4月份畢業的中國留學生﹐因為無法找到工作﹐許多人放棄了畢業後移民計劃。根據規定﹐我們必須在畢業後90天內遞交工簽申請﹐由於疫情工簽處理時間已經從平時的一、兩個月拖得更久﹐這樣算下來最快要等半年時間才可以拿到工簽。在這麼長時期內﹐既找不到工作﹐未來能否移民成功又存在不確定性﹐所以我的許多同學選擇了放棄。」

這名匿名留學生還說﹐「我是不想放棄移民機會﹐所以選擇留校再讀一個專業﹐這樣既避免了學簽到期無法留加問題﹐又為將來申請移民增加教育加分。繼續讀書肯定增加了我家裡的經濟負擔﹐但這也是無奈之舉。」

日前美國移民局宣布﹐如果國際留學生所在學校秋季學期所有課程為在線進行﹐那麼留學生必須離開美國﹐或轉學至一所有線下課程的學校﹐否則將面臨驅逐。

美國的驅逐留學生事件引起在加中國留學生的關注。對此﹐聯邦移民部媒體聯絡官Remi Lariviere表示﹐「國際留學生的引進給加拿大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各個方面帶來諸多益處﹐每年國際留學生給加拿大創造210億元的經濟價值。在當前疫情及其疫情結束後﹐聯邦自由黨政府繼續推行留學移民政策﹐向國際留學生敞開大門。」

Remi Lariviere還表示﹐「為了解決國際留學生滯留海外問題﹐我們已調整簽證政策﹐那些因3月18日旅行限制禁令無法如期返回加國的國際留學生﹐只要你的簽證在有效期內﹐准許入境加國。如果你暫時無法返加但簽證面臨到期﹐可以通過移民部網站申請簽證延期或者旅行入境准許文件。

目前﹐加拿大在世界各地的海外簽證服務中心大部分已重新營業﹐各地移民簽證官正全力工作解決疫情期間積壓的案子。」

Remi Lariviere還說﹐「對於申請工簽的國際留學生﹐如果你的學習項目開始在5月、6月或即將到來的9月秋季學期﹐即使你學業時間的一半是在海外上網課完成﹐也不影響你畢業後申請工作允許。」

來自聯邦移民部數據﹐最近五年﹐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數量逐年增加﹐2015年為6.5萬人﹐2016年7.6萬人﹐2017年在8.4萬人。到了2019年有超過14萬人。

今年1到5月受疫情影響明顯減少﹐僅為2萬多人。

更多要聞二
露天就餐區客似雲來 鼓舞華埠餐館紛申辦
【明報專訊】原本在多倫多中區華埠看似不太受歡迎的露天就餐區,在一間餐廳開設露天就餐區出現客似雲來的情況下,現今鼓勵了華埠內其他餐館紛紛向市府... 詳情
省府立法免欠租租客被逐 業主租客對法案均表不滿
【明報專訊】安省政府指出,第184號法案既能保護業主又保護租客,但似乎雙方都不同意該法案。 該立法正式題為《保護租客、加強社區房產法》...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4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