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東版(多倫多) - Ming Pao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主頁    要聞     加國新聞     地產新頁     中國     國際     港聞     經濟     體育     影視     副刊    工商專業    股市行情  
即時新聞網 ·  醫事網 ·  車網 ·  樂在明廚 ·  置業頻道 ·  FAN club ·  分類網 ·  特刊專區 ·  香港股市行情
   
 
圖片
蔡福記中西樂器製造廠第三代傳人蔡易文已屆81歲,現將製琴手藝傳授予徒弟,其背後的古琴全部都是他年輕時所做,他指出,古琴價值取決於木材古舊與否,愈舊的木能令音色更佳。(岑詠欣攝)
放大
 

其他新聞
司機疑瞌睡衝行人路 綁鞋帶少年被撞
長洲居民入稟倡設中央屠宰
馬鞍山礦村時光倒流50年
礦工「美食」
240礦洞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製古琴值百萬 老師傅續承傳
手藝傳千年 盼發揚光大

【明報專訊】七弦古琴是中國文化瑰寶,2003年獲聯合國選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稱為「斲(音銦A解砍削)琴」的製琴手藝並不普及。石硤尾創意藝術中心臥虎藏龍,81歲蔡福記中西樂器製造廠第三代傳人蔡易文,承傳了這項千年手藝,是少數承傳南宋創始浙江派製琴手藝的師傅,更有人出價近100萬元買下他所做的琴。最近斲琴技藝入選最新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他盼把製琴古法傳授各地惜琴之人,發揚光大。

百年老舖蔡福記在1930年代由汕頭市遷到香港,輾轉由中上環、觀塘至2008年搬到當時新開的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與年輕藝術家為鄰。六七十年代接手老舖的蔡易文(又名蔡昌壽)製琴逾半世紀,有約30名徒弟,4年前更成立「蔡昌壽斲琴學會」,承傳製琴手藝(見另稿)。副會長關嘉擊﹛A中國四藝以琴為首,文革時備受打壓,「但師父的手藝是少有地未受影響,令這一脈從未斷過」。

文革時被打壓 幸手藝未失落

81歲的蔡師傅接受本報專訪時談到年輕時學琴經歷,一直滿臉笑容。他憶述自小纏茪鷟辿b店內流連,在小學時已懂古琴、琵琶、古箏等樂器,尤其鍾愛在市場屬冷門的古琴,「古琴是文人樂器,亦與我內向的性格匹配,反觀其他樂器多售予戲班佬」。

蔡師傅中三時遇上到蔡福記修理古琴的著名浙派琴家徐文鏡,種下師徒緣,惟拜師過程波折重重,「師父(徐文鏡)沒有立即收我為徒,反問我學製琴幹什麼。我其後逃學走到他家中,當時他接近失明,我替他打點日常生活,日子久了,他可能覺得我這個細路都幾勤力,便收了為徒」。他說,徐文鏡一生只收了兩名徒弟,當中只有他學習製琴,同門的「諧劇大王」鄧寄塵三子鄧兆華則學彈琴。

隨徐文鏡學師10年,蔡師傅所製的古琴有價有市,最貴的琴由一名內地人出價100萬元購得,是30多年前所製的仲尼式古琴,最低價的琴亦要逾萬元。談到製琴關鍵,蔡師傅透露挑選木材尤其重要,「舊到一二百年最好,愈舊的木內媗硅退化,音色更佳」。他說,店內仍保留父親留下的黑檀木,有半世紀歷史,更曾有朋友捐出木家具,供他造製,「家具太破爛才做琴」。訪問當日,蔡師傅所坐的木椅由朋友贈送,他笑言木椅完整,不捨得砍掉。

客自四方來 饒宗頤「琴緣」30載

蔡師傅隱身家傳小店,但客人從美國、澳洲、內地等地慕名而來,備受名人政界賞識,對國學大師饒宗頤的情誼最津津樂道,店內貼了多幅合照。他說,雙方相識30載,閒來「只講琴話,不談是非」,對方亦低調保護這段「琴緣」,「有次公開活動他被大批群眾圍住,仍微微舉手向我打招呼」。

對於製琴手藝入選國家級非遺,蔡師傅笑言自己「冇本事」,手藝純粹是「手作仔」,卡片上亦以「斲琴人」形容自己,「不想張揚,有麝自然香」。

【系列之三】

明報記者 岑詠欣

 
 
今日相關新聞
製古琴值百萬 老師傅續承傳
難忘古琴之美 留美生返港拜師
古琴親手做 有價有市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誠聘 , 待聘 ,
房屋出租  ,  招生  , 
服務  ,  買賣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