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灣區三年」專題:科大港穗兩校平等 盼一加一大於二 廣州校長:兩地加起來 科研生態系統才完整

[2022.02.15] 發表
港科大(廣州)創校校長倪明選稱「科大若不到大灣區去,排名很難再有上升空間」。計劃9月開學的廣州校園將重點發展交叉學科、新興學科和前沿學科,同時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推動知識轉移創新,以新科技孵化新興產業。圖為他展示新校園的模擬圖。(校方提供)
港科大(廣州)校園一期建設項目已於去年9月封頂,預計今年3月底初步完工,5月底竣工並移交校方。施工方目前正建造外立面和內部裝修,圖為校園最新鳥瞰圖,記者在一期建設場地看到,工地天秤林立,多幢建築封頂,校園已現雛形。(校方提供)

【明報專訊】大灣區規劃提出要推動教育合作發展,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掀起新一波港校辦學潮。計劃今年9月在廣州南沙開校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校校長倪明選表示,香港院校辦學受空間及產業結構所限,要再進一步提升水平及做到產學研較難,「大灣區是我們必須融入的地方,兩地加起來才可完整整個科研生態系統」,否則對比世界學府,只會不進則退。為了避免大灣區辦學淪為「開分校」,港科大(廣州)將茪O發展交叉學科(跨學科,Interdisciplinary),和香港清水灣校園從法律上屬兩個法人,實行「兩個班子,一套標準」,令兩校之間在產學研上做到「一加一大於二」。

明報記者 劉曉宇

港高校發展受土地制約

今年1月底公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2022年國際化大學排名中,香港科技大學名列第三,對於能否更上一層樓,倪明選說:「我認為科大如果不到大灣區去,排名應該很難再有上升空間。」

科大遇到的發展瓶頸,正是倪明選眼中的「痛點」所在,「事實上清水灣的校園相當漂亮,可就這麼一點點大,目前規劃還有兩棟大樓,包括實驗室和學生宿舍,蓋完後基本找不到擴充空間,但很多學科我們必須繼續發展,交叉學科也想做,所以廣州是我們的一個機會」。倪明選認為,大灣區規劃不僅是既定政策,對科大也是一個很大機會,只有融入大灣區,才是香港高等教育未來再上台階的機會。

佔地面積110公頃的廣州校園位於南沙慶盛,相較60公頃的清水灣校園大近一倍,然而清水灣校園已是僅次於香港中文大學的第二大本地大學校園。可以說,對比內地、新加坡及韓國高校近年紛紛擴張,土地問題是所有香港高校在本地發展面臨的制約因素,所以到內地開校、建研究院、合作辦學,早已不是新鮮話題。2005年,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北京師範大學在珠海建立UIC分校,被視為港校北上辦學「元年」。中大2006年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市政府共同建立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次年又開設中大深圳研究院,2014年建立深圳分校。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推動教育合作發展,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鼓勵聯合共建優勢學科、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粵港兩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速度明顯加快。2020年,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香港都會大學相繼宣布落戶佛山、東莞及肇慶。去年9月,港大亦決定在深圳合作共建新校園(見表)。

廣州校園重點發展「交叉學科」

選址廣州南沙,因科大與此地淵源已久,已故香港企業家霍英東2005年捐贈8億港元給科大,學校遂選址霍的祖籍南沙,將其中5億元用於在當地興建科大霍英東研究院,2007年正式落戶,致力於將科研成果產業化。倪明選憶述,2017年時任廣州市長溫國輝訪問科大,提出邀請校方到廣州辦學,「校方評估了很久,校董會所有老師開會研究去廣州做什麼、怎麼做,最後下了這個決定」。

《綱要》提出大力發展灣區創科,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交叉研究平台和前沿學科建設,與科大對新校園的設想不謀而合。廣州校園創校即以發展「交叉學科」為重點,學術架構設置功能、信息、系統、社會四大固定樞紐(hub),下設16個可按需要調整的學域(thrust),包括先進材料、微電子、人工智能、計算媒體與藝術、物聯網、智能交通、智能製造、機器人與自動系統、金融科技、城市治理與設計、創新創業與公共政策等。倪明選說,全世界一流高校都在做交叉學科,但牽涉到資源分配、教師考核等關係,做得並不是很理想。交叉學科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於「基礎學科的底子要紮實」,科大的優勢正正是基礎學科過去30年做得不錯,所以希望不同領域資源能在廣州融合,進一步創新。

共享中央研究設施 允教師互兼任

廣州校園沿用香港科技大學之名,與清水灣校園架構平等,沒有總部分部之分。倪明選強調兩校財政上各自獨立,「在香港是特區政府支持,在廣州是廣州政府支持,兩個學校不能夠在財務上有交叉補貼,這個也是我們的要求」。《綱要》鼓勵三地高校探索開展相互承認特定課程學分、實施更靈活的交換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轉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兩校按同一標準招生和設置課程,學分互認,由兩個獨立學術委員會審批新課程,設立「聯合學術協商機制」,由該機制確定課程和學位如何達到學校標準。此外,「學術品質保證委員會」機制未來亦會運用到廣州,且兩地共享「中央研究設施」,避免重複購買大型設備,及有「joint-appointment」機制允許兩地教師互相兼任,鼓勵共同指導研究生。倪明選透露,校方在籌備未來兩地本科生有一年或一學期交換,「我們希望教學科研方面兩地密切合作,這樣才能做到一加一大於二」。

制度習慣不同 互相適應取長補短

如何將科研成果產業化,在今天被廣泛討論。事實上,港校北上內地推進產學研融合距今已20年,成果豐碩。科大1999年起與北京大學、深圳市政府共同在南山高新區建立深港產學研基地,無人機製造商大疆創新(DJI)便是「香港科研加深圳產業化」模式的產物。倪明選說,在香港做產業有局限,「這邊基礎科研做得不錯,可是我們學生創業、開公司大部分都到灣區去了……(走向)大灣區是很自然的,從發展眼光來看,大灣區是我們必須融入的地方,因為事實上兩地加起來才有一個完整的科研生態系統,上、中、下游才能串在一起」。兩地制度、習慣不同,香港嚴格循矩,國內靈活講人情。他認為面對差異要互相適應,取長補短,「把好的制度帶到廣州去,有些可以修正」。

廣州校園修建高效率 感內地支持

廣州校園的修建便是案例,學校2019年9月奠基,去年9月一期工程封頂,計劃今年9月開學。超高效率得益於政府支持,倪明選在封頂前後曾赴廣州,「去校園看了他們的建設,只能用震撼兩個字形容,廣州市把我們學校當做首要工程來建」。他表示整個校園完全按照校方當時規劃,品質與安全標準亦很高,而且項目一直受廣州市政府重視,曾先後有領導向他表示「我們砸鍋賣鐵也要支持港科大廣州」、「對港科大廣州的支持堅定不移」,令他感到內地對教育的支持。

倪明選表示,從中央到廣州對粵港澳青年創業的支持密度很大,他希望看到愈來愈多香港學生到灣區創業。為營造「家的感覺」,廣州校園所在的慶盛片區處處融入香港元素,周邊亦集合產學園資助。科大亦在廣州開設兩年MBA創業課程,幫學生評估創業價值,「我們也希望給年輕人各種輔助,幫他們少走彎路」。

(教育篇)

【明日預告:醫療篇】

更多港聞
中四生學校縱火案 警兩羈留通知書字[不一
【明報專訊】青衣樂善堂梁植偉紀念中學兩名中四男生分別於前年5月及7月涉敲碎校門玻璃及向學校投擲汽油彈一案,昨於區院續審。辯方稱,兩份羈留者通... 詳情
【明報專訊】黃大仙彩虹h一單位上周五發生命案,一名39歲男子疑與男戶主商討債務問題期間遭用刀刺死,涉案單位另發現懷疑冰毒。59歲男戶主被控各... 詳情
尊子漫畫
【明報專訊】(請看附圖) 詳情
【Emily】區議員麥潤培被批「預告」利盛樓圍封  麥:只係講畀市民聽要小心
【明報專訊】政府前晚(13日)出公告,自晚上7點半起圍封沙田利安h利盛樓做強制檢測,截至噚日搵到44宗新冠病毒初步陽性,要延長圍封行動。民建... 詳情
【Emily】陳凱欣當陳穎欣  陸瀚民當陸頌雄  霍啟剛主持Panel  叫錯議員名
【明報專訊】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黃俊碩上周六做新冠快速測試呈陽性,噚日仍等緊核酸檢測結果,佢同Emily講身體狀G都可以,所以鰜峊囓X席立法會經...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2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