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灣區三年」專題:業界籲寬推銷限制 助理財通創新天 黃王慈明:灣區金融發展2.0 監管下產品更多元

[2022.02.17] 發表
跨境理財通成立不足5個月已吸引逾2萬個新客,突顯大灣區投資潛力龐大。圖為去年舉行的跨境理財通ㄟ妡鬖﹛C(資料圖片)
香港投資基金公會行政總裁黃王慈明

【明報專訊】國家於2019年2月18日正式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香港特區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成為9+2大灣區的發展其中之一,而香港可以發揮在「一國兩制」下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等優勢。大灣區發展踏入3周年,在金融領域上,期待已久的跨境理財通在去年10月推出。跨境理財通允許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居民跨境開設銀行戶口和投資理財產品,即香港合資格投資者可在內地銀行開戶,內地合資格投資者亦可在香港銀行開戶,並投資對方銀行銷售的合資格投資產品。有業界人士認為,若能放寬兩地銷售人員推銷產品的限制,將可以令跨境理財通更上一層樓。

明報記者 龍彩霞、黃清瑤

跨境理財通去年10月19日推出後,不足一個月內北向通有5022名新增投資者(見圖),至12月則回落至3949人,相信是受疫情影響;南向通新增投資者反而增加,由11月份的2417人增至12月的3109人。資料顯示,截至12月底,北向及南向的累積基金投資雙雙奔升。

香港投資基金公會行政總裁黃王慈明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跨境理財通是業界引頸以待的政策,以往中央有QFII、RQFII、QDII、RQDII相關政策,但以上都有各自的局限。其後的基金互認是繼滬深港通後,進一步促進內地與香港金融合作和發展的另一項重大突破。這是內地市場讓非內地的零售基金於內地銷售,同時亦是第一次讓內地零售基金向海外市場開放,但亦要兩地相關機構審批。而跨境理財通是內地與港澳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機制的其中一個重要計劃,跨境理財通讓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地和港澳合資格居民可通過各自的銀行體系建立閉環式資金管道,投資對方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跨境理財通的突破在於提供一條正式和便捷的渠道,首次允許零售投資者直接跨境開設和操作投資戶口,有更大的自主度去選擇理財產品。

匯豐:內地客先選熟悉產品 海外投資第一步

匯豐早前進行跨境理財通客戶調查,於2021年10月訪問2300名居於大灣區,並擁有逾1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潛在「跨境理財通」投資者,結果顯示有91%的南向投資者,和76%的北向投資者表示有意參與「跨境理財通」,與現時北向熱過南向的情G不同。市場早前預期,南向投資者有資產向全球配置的需求,是次調查則顯示,仍有多達62%的南向受訪者傾向選擇具有中國概念的基金產品,較四成投資者表示有傾向亞洲和全球其他市場為多。

匯豐粵港澳大灣區業務部總經理陳慶耀認為,可能因為投資者傾向選擇自己較熟悉的產品作為海外投資的第一步。同時,不少內地知名企業都只在海外上市,令內地投資者未能參與其增長旅程,因此希望透過「跨境理財通」投資的中國概念基金捕捉這些企業發展帶來的機遇。

黃王慈明表示,跨境理財通允許理財產品在內地與香港之間跨境流通,對資產管理公司來說,投資者基礎將變得更廣泛;而對投資者來說,產品的選擇將更多。雖然正式推出是較短時間,她指出,大灣區投資者的需求一直存在,希望分散投資;而香港亦有不少投資者持有人民幣,加上內地產品回報相對不俗,認為兩地相互投資的需求殷切。黃王慈明表示,現時香港與內地仍未全面通關,如跨境理財通容許投資者在本地銀行透過見證開戶形式,以開設內地北向通投資帳戶將是突破的便利措施。

黃王慈明:相互投資需求增 料將涉獵其他貨幣投資

黃王慈明認為大灣區金融方面的發展在現階段為1.0,而未來一定會有2.0,可以在有監管下容許產品更多元,她表示,監管機構在保障投資者同時也可以令產品多元化,她舉了個例子,大灣區投資者可以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而現時基金公司已可以處理匯兌風險,當投資者投資環球市場,雖涉獵其他貨幣投資,投資範圍亦會擴展至歐美資產投資,但無論如何,在其離場時都以人民幣為結算貨幣,不但可以便利內地投資者,也可以符合人民幣國際化策略。有部分基金有用不同結算貨幣供選擇,而近年基金公司以人民幣做結算貨幣的基金都有300多隻。

她指出,現時本港基金註冊地多為盧森堡等地,理財通則規定基金需要在香港註冊,以往不少基金公司總部都以成本及稅務作考慮,她相信當跨境理財通規模愈做愈大,基金公司選擇在香港註冊基金會愈來愈多。而不少香港基金銷售人員都想北上大灣區作銷售,但現時限於內地銷售規定,銷售人員只能點到即止,未來希望可以放寬。同時基金評級只能投資1至3級別,她指未來希望可以去到中高風險產品。

張雲正:區內保險機遇大 期待推「跨境保險通」

至於大灣區金融方面有更多元化發展,其中金融界下一步期待「保險通」推出,保險業監管局行政總監張雲正去年11月出席科技周活動時表示,大灣區對保險業而言機遇重大,香港現時保險密度(即人均保費收入)較大灣區高約10倍,滲透率(即保費收入佔GDP)亦高約3.5倍,而頻繁來往粵港澳大灣區人士需在不同地區買保險,認為應針對該類客戶提供相應產品。

對於推動本港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保險售後服務中心,為持有香港保單的港澳和內地居民提供諮詢、理賠、續保等線上線下全方位支援,張雲正認為這僅是第一步,未來會朝「跨境保險通」方向邁進,相信「跨境保險通」會參考跨境理財通做法,而且可簡化投保程序。張雲正指出,兩地法制存有差異,故有需要共同合作,進行協調監管。港府早前宣布與內地連接的一站式的沙盒網絡,將有助處理「保險通」所遇到的困難。

(金融篇)

[活在灣區]

更多港聞
遊艇打鬥案未尋獲槍械  疑涉60萬船租糾紛
【明報專訊】前日傍晚警方接報有人於觀塘碼頭對開一艘遊艇上打鬥,並一度報稱有槍械,警方一度出動反恐特勤隊到場,事件中19人被捕。經調查後,事件... 詳情
【明報專訊】行政會議前成員兼商交所前主席張震遠,於2012至13年涉嫌串謀商交所時任財務總監蔡達英詐騙證監會,隱瞞商交所財困,前年被裁定串謀... 詳情
尊子漫畫
【明報專訊】(請看附圖) 詳情
【Emily】何俊賢倡無人機投食品到港 管浩鳴:若病人自願 可研內地就醫
【明報專訊】國家主席習近平就香港疫情發出「指示」,唔少立法會議員噚日騿m施政報告》致謝議案辯論發言時「各出其謀」,其中選委會界別議員管浩鳴建... 詳情
【Emily】馬會千萬捐抗疫連線 買物資護需要者及義工
【明報專訊】第五波新冠疫情嚴峻,民間力量動員抗疫。全港社區抗疫連線召集人陳振彬呼籲社會各界捐贈防疫物資、捐款,並招募抗疫義工。連線噚日發新聞...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2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