諗諗佢:老江湖打敗99%老海鮮的思考心法
【明報專訊】打開不同行業的薪酬表,教師、護士、醫生及公務員的薪酬福利隨年資遞增,而傳統行業更會賦予具經驗的從業員如「老師傅」、「老行尊」等尊稱。現象所隱藏的邏輯推論如下:(1)經驗與專業水平掛u;(2)更高的專業水平,意味荅鉊悃M更複雜的難題;(3)能為機構或團體創造更大利益。因此,年資深的相較年資淺的員工應得到更多報酬。
的確,部分「老江湖」(資深、具閱歷的老師傅)能善用經驗,不斷精進技藝,且能快速解決種種疑難。但看到這堙A相信同學心中默默泛起無數個「老海鮮」(old seafood)例子。
江湖第一式:
與時並進,靈活應用
「老海鮮」無處不在:某某醫生經驗老到卻醫術不精;街角燒味店、茶餐廳充滿「劣食」但竟又屹立多年;剪髮師傅剪了20年,卻不求進步……當然,少不了堅持依書直說,執了25年教鞭,每鞭都準確鞭落學生的耐性及好奇心上的「老」師。在年月長河之中,為何有些人成為「海鮮」,有些卻修成了「江湖」?
時代進步,工具、手法、觀點甚至操守要求亦會因應時代推陳出新。以中文教學常用的詞典為例,從前只有又厚又笨重的實體詞典,及後發展出電子詞典,再到網上詞典;今天更為先進,用語音便能指示手機搜索詞義,甚至能以人工智能生成例句。筆者不是否定傳統查字典及認識部首的學習價值,而是身為教師,又是否知悉最新工具,並在不同的場景中靈活應用,以達至預期效果?身為燒味師傅,能否熟練掌握更高效的燒叉燒技術,並調配創新醬料?醫生會否繼續認識新的醫療技術及藥物?
江湖第二式:沉澱、總結與調整
不少專業以牌照作為入行門檻,一旦通過執業試,從業員馬上具備專業資格。然而,專業訓練只局限於書本理論及極其有限的實習之中,若從一開始便自滿於所獲資格,並拒絕在執業過程中反思並應用經驗,專業水平就已經封頂,「老海鮮」已成定局。反之,視資格為基本門檻,躋身行業後願意繼續沉澱、總結經驗並因應實際需要調整技術,終能獨步江湖。
筆者有幸加入支援香港非華語中文教師計劃,當時計劃由退休校長徐福強領軍。他非但沒有自滿於過去成就,反而帶領團隊仔細研究非華語教與學的難題,在支援過程中不停累積經驗。他嘗試找出傳統中文教師培訓的不足,為非華語中文教師設計一套專業培訓課程。筆者從徐校長身上獲益良多,視其為學習對象。假若只抱持傳統的中文教學經驗,拒絕反思固有不足,不願因應轉變而遷移應用經驗,此等經驗會成困囿自身的籠牢,而非專業成長的踏腳石。
教師「愈教愈頹」,只懂投訴學生難教,「一蟹不如一蟹」,卻不嘗試善用經驗調整教學;剪髮師傅「愈剪愈hea」,只懂盲從學堂所習的幾套手法及髮型款式,不調整技術回應潮流及客人需求。無法通過自身經驗獲取成功感,最終會漸趨平庸甚至負面。
「人老精,鬼老靈」的關鍵,絕不在於單純的時間浸淫,更要有求變和與時並進的態度,兼懂得沉澱並靈活應用經驗。「老江湖」不單追求自身的進步,更能充任師父,帶領團隊成長。「海鮮」(不論老嫩)不但不求進步,而是喜歡散播負面情緒,力勸其他同事「唔好咁搏,得過且過」,擠壓他人的進步空間。在平等的時間長河中,如果你能修成「江湖」,定會打敗99%的「老海鮮」。
■王晉熙
(「粵繁教室」創辦人,致力於香港及海外推廣中文(粵語、繁體字)及思辨教育,近年出版《粵語忌諱現象的語言學研究》一書)
文:王晉熙
圖:Toltek@iStockphoto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