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九月五日:人質危機》 新聞直播室道德抉擇與思辨
【明報專訊】以1972年慕尼黑奧運11名以色列選手遭巴勒斯坦組織「黑色九月」挾持並殺害為背景的《九月五日:人質危機》(September 5),實際探討直播新聞中傳媒的道德界線,去年在威尼斯影展世界首映,其後有份角逐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在爛番茄網站不論專業影評或觀憐n感度均超過90%;但未知是否欠缺大明星撐場,沒發行商問津安排在戲院上映,最終本月16日落戶影視串流平台HBO Max。當今日直播成為常態,能掌握流量密碼才算KOL,《九》片提出有關傳媒責任的憐h詰問,其實很值得反思。
播體育賽事變新聞直播
《九月五日:人質危機》講述1972年德國慕尼黑奧運,美國廣播公司(ABC)體育組正忙於安排轉播各項賽事及訪問,到深夜直播結束,大部分人以為可休息,距離控制室不遠處的選手村傳來槍聲;
ABC的德國翻譯員Marianne(李奧妮班納舒飾)從警方廣播中得悉巴勒斯坦「黑色九月」武裝分子闖入以色列隊宿舍,射殺兩人,一人逃脫,並挾持其餘9人,他們要求以色列當局立即釋放200名巴人囚犯。以Roone Arledge(彼得沙士格飾)為首的ABC體育組立即意識到這是重大事件,決不假手新聞部,即時安排記者詹寧斯(班哲文獲加飾)到事發地點採訪,召回主播麥凱(Jim McKay)鎮守直播室,並由資歷尚淺的Geoffrey Mason負責監製。
慕尼黑慘劇的結果人所共知,以此為題材的電影亦不缺,像贏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慕尼黑恐怖特襲》(One Day In September),還有金像導演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講述慘劇後報復行動的《慕尼黑》,均屬佳作。《末日地球》瑞士導演添菲巴姆(Tim Fehlbaum)兼任《九月五日:人質危機》編劇,從新聞直播室的角度切入,虛實交錯,以劇情推進討論目的。片中Roone Arledge、Geoffrey Mason、詹寧斯和麥凱俱為真實人物;Roone此前從沒新聞採訪經驗,經此一役,為他後來掌管ABC新聞台鋪路,並推出《20/20》等新聞雜誌式節目;1960年代派駐貝魯特跑中東新聞的詹寧斯,慕尼黑奧運也是其記者生涯的亮點;片中的麥凱則全部採用真實新聞片段。
此片主要戲分集中在翻譯Marianne、ABC體育組主管Roone、監製Geoffrey及負責體育組營運的Marvin身上,分別由《權鬥教員室》李奧妮班納舒(Leonie Benesch)、《回憶的漩渦》彼得沙士格(Peter Sarsgaard)、《從前的我們》尊麥加羅(John Magaro)及《殺人習作》班卓別靈(Ben Chaplin)飾演。片長約個半小時,卻能把耗時近一日的慘劇有條不紊交代,而且以精煉對白闡述4名主角的立場及背景。電影開始不久,美國猶太裔「水怪」史畢Z(Mark Spitz)勝出,在直播室盯蚨極幕的Roone卻吩咐下屬把鏡頭切換至落敗選手的反應,並計劃直播採訪史畢Z時引入納粹德國與大屠殺的話題;Marvin質疑其安排,Roone反指在電視廣播中突顯情感先於政治,是製作有效節目的關鍵。既反映了兩人的取態,也預示了傳媒在重要歷史時刻所扮演的角色,以及Roone不願頭條放手給新聞部,認為即使發生挾持事故也是屬於體育組「我們故事」的野心。
史上首次電視直播恐襲
直播應該如何做才不算越界,此片不時在提醒,由詹寧斯質疑「恐怖分子」一詞形容「黑色九月」巴人是否恰當,到勸告體育組是否應該把採訪交還給新聞部。Geoffrey接手直播室時便反問上司「可以直播有人被槍殺的畫面嗎?」Marvin不知道是否真有其人,但他在片中好幾次發言都叮囑傳媒人應有的道德界線,譬如直播新聞是否成為恐怖分子的傳聲筒,稱當全世界都在收看,那麼他們在直播中殺人,受眾是在接受誰的故事?當Geoffrey得悉Marianne在機場收到資訊稱人質已經獲救,連德國的電視台也如此說,向Marvin匯報,後者堅持仍需多兩個不同渠道確認消息真?。Geoffrey怕輸給對手,認為加上「消息稱」應該沒問題,於是率先讓麥凱播報,Marvin知悉後很憤怒。此片就像任何驚慄片,會在驚濤駭浪中稍微平靜下來,然後再迎接最後一嚇;後來接到官方傳真聲稱人質獲救,Marvin和Geoffrey和解;Marvin旋即從受訪官員用上未來式句子意識到「語言的藝術」,立即從其他管道求證出災難的結局。翻譯員Marianne亦是片中重要角色,代表了當時年輕一代德國人對國家的期許,開場時她向Marvin說,「希望今屆奧運後有機會讓大家認識煥然一新的德國,向過去道別」;最後她卻慨嘆,「又有無辜的人在德國死去,我們失敗了,德國失敗了」。藉她的口講出德國政府處理這次危機如何綁手綁腳,有其歷史前因。結尾字幕打出,「這是首次有電視直播恐怖襲擊,全球9億觀眾收看,史上最高收視節目之一」,更是深刻反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