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西版(溫哥華) -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其他新聞
商品可做雙邊 增靈活性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經濟
 企業盈利成經濟與投資指標
「財富效應」僅概念式存在

股價上升其實只有兩個因素,這因市場的股票定價機制相對比較簡單所致,以這方式(股價=市盈率(P/E比率)X企業盈利)計算出來;雖然這公式很簡單,但有許多感情元素會影響投資者願意付多少購買股票(價格對盈利比率)及重視公司(企業盈利)的財務表現;但最終,公式內只有兩個變數──市盈率和盈利。

由於去年大市上升逾30%,目前盈利率偏高是不足為奇;因此,下一個促進股價上升的可能因素是企業盈利增長,由於美國本地生產總值(GDP)中,70%為個人消費,故有意義的企業盈利增長,要由消費者推動。

那消費者的狀況如何呢?簡單的回答:不太好。要明白我的意思,只要看看聯儲局那所謂「財富效應」理念就可以;簡單而言,「財富效應」是只要消費者的財富增加,消費者便會增加消費;由於美國GDP內的70%是個人消費,故聯儲局一直專注對消費者的政策是理所當然的做法。

事實上,美國前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於11月5日的《華盛頓郵報》欄中指出:「更高股價將提高消費者的財富,有助提高消費者信心,這也能刺激消費;開支增加將導致更高收入,這個良性循環,能進一步支持經濟擴張」。

繼伯南克,目前的聯儲局主席耶倫,於1月20日的《時代雜誌》內指出:「刺激經濟,部分要透過更高樓價及股價,這會令股票及物業持有人增加開支,這不但能創造職位,亦可促進經濟增長。」

問題是,「財富效應」(如果存在的話)基本無效。若果「財富效應」是像聯儲局認為一樣強大,消費開支應在上一年就急劇上升;回想一下,自5年前低位以來,股市錄得170%升幅。

僅在2013年,股票及樓市已錄得巨大收益,例如標普500指數,去年便上升28%,而Shiller樓價指數亦強勁上升9.1%;在過去84年內,合併後的財富數據上升37.1%,但實質人均個人消費開支(PCE)僅上升1.2%,84年內,排第四十八;更重要的是,為衡量標準,個人消費開支的增長,與股市及樓價的增長,之間的差異是84年以來第五高!

股市樓價升 未能刺激開支

這意味2013年令人瞠目的股市回報,以及樓價上升,並沒有轉化為有意義的消費開支增長;在經濟表現上,發生如此巨大差距,還要在經濟擴張的第四年時,故對「財富效應」的成效非常懷疑。

自2009年聯儲局開始推出量化寬鬆政策以來,其資產負債表已經增加逾30萬億美元;雖然這種資產負債表的擴張,很可能防止了經濟崩潰,及增加整體財富(以股票及樓價計算),但美國的經濟明顯沒有得到任何明顯好處,正如經濟學家克里斯曾經表示:「財富效應可能是不存在的,即使財富效應是存在,也很難觸摸……」。

聯儲局把所有消費開支急劇增加的希望,寄託於「財富效應」理論上,至目前為止,除存在於聯儲局成員的想像力之內,根本沒有證據支持「財富效應」確實存在的。

企業沒盈利 股市難上升

故此,投資者應密切關注企業盈利表現,這將成為經濟及投資組合表現的良好指標,沒有盈利增長,股市將難以向上發展,這也解釋為何股價一直相對平淡,年初至今,一直找不到任何持續盈利增長的[象。

 
 
今日相關新聞
企業盈利成經濟與投資指標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