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西版(溫哥華) -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圖片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臨H心理學家李明琳指出,家屬在照顧精神病康復者時,往往不懂拿迨壑o,以致過分照顧或過分強迫他們重投社會。(周翠怡攝)
放大
 

其他新聞
氣槍客圖劫便利店 未落手已被捕
周永新:退保錢從何來分歧嚴重
日強行改革養老金 自民黨失勢
曾俊華:強積金改善空間很大
人造蛋醬港本周售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患這種病沒人同情」 精神病患家屬同受困擾

【明報專訊】「患這種病沒有人會同情,寧願是患其他病,都不要是精神病。」胡太的兒子10年前患上躁鬱症,多年來病情反覆,曾三度入院。她坦言心力交瘁,情緒常受兒子病情影響,更試過失眠半年。有臨H心理學家指出,精神病康復者的家屬要保持身心平衡,避免過分投入,否則自己生活也受影響。

胡太指兒子年少時人際關係不俗,惟升上大學後,開始埋怨被排擠,更在堂上與同學爭執,將課本筆記掃落地,其後被送往青山醫院。家人起初以為只是男孩子的牛脾氣而未有理會,但兒子大學二年級時,胡太發現他的行為怪異;「忽然將頭髮染成黃色,又到旺角擺檔,賣自己的生活照和物品。」她遂帶兒子求診,證實兒子患躁鬱症須入院治療。

兒子送精神病院 母親失眠

10年來,胡太的兒子病情不穩定。2年前,他抵受不住藥物副作用而擅自停藥,以致出現幻覺,妄想被跟蹤,終再被送入精神病院。她說,兒子這次發病是多年來最大的打擊;「每次想到他在醫院被五花大綁,都心酸到想哭,點解上天要對他這麼不公平﹖」在兒子入院治療的半年間,胡太經常失眠,食慾不振,瘦了5、6磅。

同路人互訴 情緒可改善

其後,胡太參與精神病康復者家屬組織的活動,向其他「同路人」互訴苦水,自己情緒得以改善,「大家明白彼此的心情,原來我並不孤單。」胡太指現時兒子的病情有改善,但他性格被動,不懂主動求助,加上外展社工服務不足,每次社工只能和他匆匆見幾面,希望政府可增加資源,協助精神病康復者重投社會。

專家:家屬勿過分投入照顧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臨H心理學家李明琳指出,社會對精神病康復者的誤解和偏見較以往少,但仍有不少家屬會「諗多驉v,覺得很難面對家人和朋友。她續說,家屬在照顧精神病康復者時往往過分投入,影響個人社交生活,減低生活質素。另外,精神病康復者及家屬的情緒會互相影響,建議家屬保持身心平衡,作為患者的榜樣,讓他們學會在困難中建立正面價值觀。

 
 
今日相關新聞
「患這種病沒人同情」 精神病患家屬同受困擾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