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西版(溫哥華) -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港大學生會刊物《學苑》近日出版新書《香港民族論》,探討在本港具有獨特文化、經濟與政治體系的客觀條件下,「民族自治」與「民主獨立」的可行性;《學苑》前總編輯梁繼平(右)認為,現時港人民心未向獨立,提出論述是想引發港人討論及反思本土地位,長遠爭取自治及民主發展。左起為《學苑》前副總編輯王俊杰、現任副總編輯陳雅明。(郭慶輝攝)
放大
 
放大
 

其他新聞
刀手斬人遭追斬同命危
塌樹壓路 交通燈救7人
總商會主席﹕港營商「金剛圈」不斷加
涉3撬周潔冰辦事處 怪客被捕
尊子漫畫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90後提港獨非爭港獨
「民心未向」 盼港人反思本土地位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學苑》今年2月號以「香港民族 命運自決」為封面,隨即引起社會討論年輕一代是否要探討「港獨」。《學苑》9月出版新書《香港民族論》深化討論,負責出版的學苑新舊編輯接受專訪時承認,港人民心未傾向獨立,獨立亦非唯一出路,不過港人至少要在《基本法》框架下「爭取最大的自治權利」。他們強調,香港獨特的文化、政治與經濟體系,早跟內地南轅北轍,希望論述能引發港人反思本土地位,免由一國兩制步入「一國一制」。

香港回歸和民主化已討論逾30年,香港大學學生一直高調發聲,不同年代的學生會與《學苑》都投身社運,從未缺席。不同的是,1980年代中英兩國談判香港前途,風起雲湧之際,兩大學生會表態支持民主回歸,轉眼30年後,現在的「90後」港大生卻不滿中共政權,提出「本土」概念。

從前國民意識濃 直至失港人空間

出生於1993至94年的梁繼平、王俊杰與陳雅明,分別為港大學生會《學苑》前總編輯、前副總編輯及現任副總編輯。3名「90後」回想自己接受的中小學教育,接觸的大多是中國歷史,每逢內地有天災人禍、國家隊在奧運奪牌等大事,國民意識愈為濃烈,當時的身分「既是香港人,也是中國人」,思想與上一代未見差異,直至近年生活受影響而開始改變。「近年假日到旺角,不但要跟內地人爭路,周圍都是金舖與藥房」,陳雅明形容,香港似乎再無屬於港人的空間,連本土價值也受衝擊,促使他重新認識本地音樂與電影,發現中港是「兩套完全不同的文化系統」。與此同時,內地自由行配額審批權卻一直不落港府手中。

梁繼平說,空間收窄、文化差異是「引發點」,重要是本港的民主進程停滯不前,加上在高中升大學期間,接觸更多如六四、維權等事件,港人的身分意識也愈提愈高。

過去半年,國務院發表「一國兩制」白皮書、人大對普選訂定提名委員會框架。梁繼平說,當年提倡的「民主回歸」路線已無路可走,中共政權不尊重自治訴求、破壞普選承諾,「香港本土的民主都不能爭取,反而受壓迫」;王俊杰插話說﹕「這是優次問題,香港現時情G危急,仲有乜資格向中國輸出民主?」

背向舊有的「民主回歸」,望向新崛起的本土與民族概念。同為亂局下的新生代,被問及走向「獨立」會否是香港出路;3人皆認同本港有獨特歷史文化、語系、政治與經濟體系等客觀因素,有條件探討「民族自治」與「民主獨立」路線。

「港人要爭取框架下最大自治權」

不過,梁繼平承認港人民心未傾向獨立,根本未有足夠加權打破「一國兩制」,他說,「獨立非唯一出路」,論述旨在引發反思、提高港人身分意識,長遠爭取民主自治,免在不經意間走向「一制」。

記者問自治是否等同脫離《基本法》?梁認為,港人至少要在「框架下爭取最大的自治權利」,法律條文的落實在於政權如何演繹,在中共手中卻被嚴重扭曲,只能靠自身爭取。

不認同「蝗蟲論」不認同謾罵

他們相信,年輕一代港人對內地的牽絆、鄉土情懷等憧憬,遠較老一輩低,對「香港人」的身分認同會愈來愈重,但強調中港分野「絕非來自仇恨」,也不認同「蝗蟲」論說,認為街頭衝突只是政權矛盾的表徵,流於謾罵更難說服中產等不同階層支持本土意念。

面對未來的經濟發展,3人異口同聲表明不會北上工作,憂慮難以適應當地「潛規則」,即使本港的機遇愈見收窄,也能放眼世界,而香港整體也不應側重於內地經濟,可發展高科技研究等產業,免流於狹隘,如當年科大研發微型電子顯示器技術,卻沒有港商賞識,終為台灣作「嫁衣裳」,製成Google Glass等。

【系列之二】

明報記者 錢瑋琪 鄭穎瑩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今日相關新聞
90後提港獨非爭港獨
一國兩制信心民調 老青差距60百分點
呂大樂倡港「反攻大陸」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