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西版(溫哥華) -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其他新聞
伊波拉恐像愛滋病蔓延全球
美議員醫生促禁西非航班訪客
機上戲言患伊波拉 美漢累街坊
死亡人數突破4000 恐成國際危機
摩洛哥冀押後明年非洲盃比賽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國際
 評審冀鼓勵印巴實現友愛

得獎者來自兩個不時爆發衝突的國家,是今年和平獎備受矚目另一原因。評選委員會在聲明堹S意提到,今次決定的一大重點在於同時頒與「一名印度教徒和一名穆斯林;一名印度人和一名巴基斯坦人」,形容兩人參與一場支持教育和反對極端主義的共同抗爭,這些努力有助實現「國家之間的友愛」,符合諾獎創辦人諾貝爾的遺願。

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訪問教授明哈杰(Syed Minhaj ul Hassan)對此大表讚同,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均有許多人參與各種組織,支持社會運動。他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南亞兒童教育欠佳有兩大原因:一來政府投資不足夠,按國際標準教育撥款應佔預算4%,但實際只佔1%;二來像巴基斯坦這樣的國家,除了有質疑教育會「腐化女性」的傳統習俗思想,學校還面對極端分子攻擊這一重大挑戰。

明哈杰強調,這些阻力並未阻斷南亞國家推動教育普及,以巴基斯坦為例,識字率已由1950年的14%B升至2012年的58%。他形容,諾獎向區內政府發出清晰信號,即奮鬥者的犧牲和付出並非無人看見,這將鼓勵更多組織和活動人士加入,讓區內的社會運動將得到新生。

明哈杰對馬拉拉獲獎尤其感到欣喜,一再笑言「這是個好消息!」他形容,馬拉拉未屈服於極端分子,本已鼓勵女生為教育權奮鬥,「現在有了諾獎,女孩子顯然會得到更大的鼓舞」。他形容,巴基斯坦社會近兩年有頗大變化:馬拉拉被槍擊後,公民社會的個人與組織都公開譴責極端分子,年輕女孩不再被阻止上學,人們站在她們身旁,並且放下對塔利班的恐懼。明報記者 周宏量

 
 
今日相關新聞
17歲馬拉拉奪和平獎
馬拉拉毋懼子彈 爭教育權
薩蒂亞爾希傳承非暴力抗爭
年輕獲獎惹爭議 專家憂負擔太重
評審冀鼓勵印巴實現友愛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