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昔日明報]

 
國際
 城市群成風 尋協同效應

數十年來的高速人口流動與城市化,除了催生超大城市,亦催生以經濟聯繫帶動的「超大區域」(megaregion)或「城市群」。

專家形容,超大區域是全新的經濟單位,在全球化令國界意義大減,資金可自由全球流動下,超大區域甚至可以成為與國家並駕齊驅的研究單位。

經濟聯繫推動超大區域

美國城市研究理論學者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與另外兩名學者2008年在期刊文章The Rise of the Mega-region中指出,「超大區域」不止是城市或都會區的加大版本,城市由多個鄰里社區組成,都會區由一座中心城市加市郊組成,「超大區域」則是「(多個)城市及其較低密度腹地的多中心凝聚」,在其內部勞動力和資金能以極低成本重新分配。

香港大學城市規劃及設計系系主任葉嘉安向本報指出,城市群堶晜Y各有分工,則有力發揮「協同效應」(synergy)。他以荷蘭的蘭斯台德(Randstad)地區為例子,當中的阿姆斯特丹是國際商業中心,鹿特丹是港口中心,海牙是國際仲裁中心,烏德勒支則是交通樞紐,具備互補作用。

中國在改革開放後亦極力發展城市群。葉嘉安指出,像珠三角這類人口遠多於蘭斯台德的特大城市群可發揮更大的協同效應,這正是中國迅速發展的動力所在。他形容連美國關注中國的發展模式,紐約智庫「地區計劃協會」(RPA)便提議在全國按11個「超大地區」重整城際基建以重煥競爭力,這一理論近年漸受重視(見上圖)。

葉嘉安指出,在中國經濟起飛後,深圳出現經濟轉型,加上歐美市場的出口模式已變,昔日的「前店後廠」模式(公司在香港,工廠在深圳)已告終,如今中國才是最大消費市場,香港需要利用一國兩制的優勢改行「前台後室」,即將辦公室留在香港,但在珠三角設前台,接內地城市的生意。

專家﹕香港應改行「前台後室」

美國華盛頓大學地理學系教授陳金永則認為,中國城市群的擴張仍受以行政為主導的經濟體系限制,這現象在珠三角尤為明顯,「珠三角城市圈」談及經年,但實際整合慢於預期,主因是地方政府一邊控制經濟,一邊各自實行保護主義。

陳金永向本報指出,珠三角經濟實力不斷攀升,令香港的經濟地位難免相對下跌,香港要考慮與珠三角整合,發揮教育水平高、信息自由、法制健全、面向世界等優勢,發展高產值行業,不要發展成為與內地相似的另一特大城市。

 
 
今日相關新聞
市長崛起 解治理危機
城市群成風 尋協同效應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